一条河涌如何造就广州500多年商业繁荣?“荔泮芳华”讲座话你知
9月21日上午,“英雄花开英雄城”2024 广州故事会荔湾专场暨“荔泮芳华”:荔湾历史文化科普活动之六——青年课堂第二场在粤剧艺术博物馆举行。
本次活动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指导,中共广州市荔湾区委宣传部、荔湾区国家档案馆(区地方志办)、荔湾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荔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办,广东财经大学华南商业史研究中心、詹天佑故居纪念馆承办,粤剧艺术博物馆协办。
在本次讲座中,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副所长、教授麦思杰以“西濠与明代广州城的发展”为主题,打通社会文化史与经济发展史的关联,将荔湾商业发展历程与明代广州城市建设置于具体的历史脉络之下,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荔湾在广州城市地理空间格局的重要意义。
西濠涌:曾对广州商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广州人说起东濠涌,应该是无人不知。而在明清时期,有一条与东濠涌并驾齐驱的运河,它对广州商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就是已经被封盖为马路且部分变成暗渠的西濠涌。
麦思杰指出,西濠涌原本是一条天然的溪流,在北宋修筑广州西城时修浚为城濠,与东濠涌形成一东一西两条护城河,西濠涌开凿后从北宋一直沿用至明朝。
到明朝初年,广州城进一步扩建城池,将西城濠向南延伸至“海皮”(珠江边),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官府又沿着如今的上九路南侧开凿出一段东西走向的运河,把位于西濠东侧的玉带濠引入西濠西侧的大观河,从而构成一个贯通东西南北的运河网。
“广州东濠涌、西濠涌、玉带濠三条护城河及修筑的六脉渠,连通了北侧越秀山与南侧的珠江,使得山水不仅融入城中,还起到连接城内航运体系,促进水运和商贸发展。”麦思杰说,当时的人又言,正是通过六脉渠连通云山珠水,广州形成了“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山水呼应古城格局,最终成为通江达海的港口大城。
西濠“风水之议”:山水格局影响广州城市发展?
麦思杰回顾了西濠涌的修浚历史过程。明代中叶以后,广州城的西濠多次出现风水之议。明朝成化年间,韩雍修浚西濠涌之后,城南地区逐渐成为广州城商业最繁荣的地区。
明朝嘉靖年间来访广州的葡萄牙人克罗兹说,广州“沿江筑城”,被“宽大濠堑包围”,濠水与城墙之间有足够的地盘,可集合一支大军。可见,西濠水面之宽阔,水运之繁忙。
但随着商业发展,顺德籍官员梁储要求改凿西河,以解决归德门“二水中分”的风水大忌。到明朝嘉靖末年,随着广州新城的修筑,商业贸易逐渐转至城西地区。
明朝万历初年,何维柏等南海籍官员要求从西北彩虹引水汇入西河,在此商业区域转移的背景下,东西二濠又因淤塞而未能形成“回抱”的风水格局。到万历年间,在广州籍官员的不断努力下,广州地方官府重新修浚了西濠,以此解决了城西地区的商业交通问题,并使广州城重新呈现了“回抱”的格局。
水通财通,大观河两岸发育为西关商业区,西濠口也因此而发展为全城的交通枢纽和最繁盛之地——清末民初享誉中外的西濠口港澳轮船码头(西濠口铁码头)、广三铁路西濠口车站、广九铁路西濠口车站;粤海关、广东邮务管理局、城外大新公司(今南方大厦)等机构及其建筑,还有各大商业行也高度聚集在西濠口一带。
综观每次风水之议,均由广州籍的官绅提出异议。而明代西濠涌的多次修浚,对明清时期广州城西地区的商业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可以说,西濠涌对明清两代广州500年的商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说法并不为过。即使到了民国初年,西濠涌已经被封盖为马路,但广州西关的商业格局早已形成,直至现今,荔湾西关依然是广州商业重镇。
明朝中叶以后,广州府的南海、番禺、顺德等县涌现了一批有着较高声望的官员,这些广州籍官员返乡后,会代表地方士绅、商人,与地方官员展开博弈与互动,如霍韬父子、梁储、郭棐等。他们常以“风水”为话题,要求地方官府不断改造城濠以适应地方商业的发展。
群体之间的博弈,成为明代中后期广州城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这一时期广州城濠的若干次风水之议与修筑工程,成为影响清代西关地区商业繁荣发展的因素之一。
文|记者 马思泳 通讯员 荔宣图|通讯员提供
更新于: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