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交友软件很多人主动找你
从1995年开始,互联网技术的迭代更新深刻地影响着陌生人社交产品发展,进而改变了商业模式。在整个陌生人社交领域中,衍生出了UGC和PGC两种不同的用户交互平台。如OKCupid、Plenty of fish、Tinder、陌陌(无直播)、Bumble、探探(无直播)等会员制付费模式为UGC平台,如9158、51.com、六间房、Bigo、Uplive、PP约玩等秀场打赏、1v1付费模式为PGC平台。
如今,在互联网高速进程中,产生了如此多样化的异性社交产品,有一个最直观的感受是:还有女孩会去Tinder、陌陌这类平台上寻找一段长期关系吗?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种现象未来还会不会发生?
短短的20多年互联网异性社交演进,有无数平台倒下和崛起,周而复始,往复循环。我绘制了一张UGC和PGC陌生人社交平台的周期变化曲线,如下:
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陌生人社交用户总量和需求持续增长。
UGC和PGC平台的产品形态、商业模式都在朝多样化发展。
UGC平台呈周期性大幅波动递增规律:平台生命周期较短,波动大,用户积累快,消失也快。
PGC平台呈稳健增长趋势:平台生命周期较长,波动小,用户积累慢,消失也慢。
一、为什么UGC平台呈周期性波浪曲线增长
1. 直接原因:效率
在线陌生人社交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婚恋交友网站Match.com。90年代初,Match.com创始人Gary Kremen购买了一个拥有900名会员的交友服务,这项服务与报纸上的交友人事栏、视频交友和做媒栏目一起控制着当时主流的婚恋市场,但效率非常低。
在当时,互联网数据库服务已经开始兴起。Kremen认为如果创建一个私人广告的在线数据库,就能够让人们支付较低的费用获得更加快速地搜索到其他对象,而且也更加保护隐私。于是1993年,Kremen建立了在线个人数据库,1994年购买了Match.com域名,1995年陌生人社交的鼻祖Match上线。
(1)技术提高效率
近10年直观感受最深的是2010年移动时代出现的LBS(基于位置的服务),就如同陌陌创始人唐岩就曾这样形容陌陌:“当你出差孤独地住在酒店房间时,可以通过LBS发展隔壁有个同样处境的年轻姑娘。”陌陌侧重的是地理位置,给男性用户一种“可快速获得女性”的期许。但这个女孩会与你产生关系吗?
(2)技术不能提高“喜欢”的效率
就如同我在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还有女孩会去Tinder、陌陌上寻找一段长期关系吗?
如果把问题换成:男孩喜欢去9158、PP约玩这类PGC平台上寻找一段短期关系吗?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今天,即便已经非常智能的AI、算法,真的可以计算出“谁喜欢谁”吗?显然,感性是很难被量化标注后做相应匹配。互联网把异性社交从线下搬到线上,通过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异性之间相遇的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