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的电影《困惑的年代》,被认为是泰国青春片的起跑点。影片以爱情为主题,通过讲述一个少年的恋爱故事来展开剧情,主人公克服了爱人父亲所设下的重重障碍,最终走向了美满的结局。13影片整体基调轻松诙谐,更不乏带有自嘲意味的经典泰式幽默的桥段,与故事情节丝丝入扣。
随后出现的《混乱的爱》、《迷茫的欢乐》、《甜蜜的他是她》、《我是男人挺好》等影片也吸引了观众眼球。这些影片在获得认同和关注之后,很多导演加入创作行列。这一时期泰国王室也对电影业加大扶持力度,使得青春片发展势头较为旺盛,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80年代中后期。
早期这些关注青少年成长的影片,由于商业利益的驱使,大部分都是出于娱乐观众的目的,狂欢性质浓厚。一部分影片虽然加入了青少年因自身约束问题而误入歧途和性别取向探索的元素,但仅仅流于表面,未能深入发掘其原因。
但初期的这些青春片中,大量音乐的使用和陪衬,成为流行一时的风潮,很多电影片未红,歌先火,并深刻影响了此后泰国青春片的创作走向,成为泰国青春片的重要标签。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这一时期泰国电影整体进入低迷期,原来固定类型的影片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加之好莱坞电影的冲击,泰国电影发展受到局限。在两次学生运动和***势的变化下,现实主义创作思潮在影片中的表现逐渐增多,在此期间出现的青春片也不再仅仅是对青少年个别现象和问题进行关注,在题材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很大延伸。
一方面原因是因为这个时期电视的普及和家庭录像带的大量发行,观众得以用更经济的方式观看影像,对电影产业产生了强烈冲击。电影如果仍然停留在仅仅娱乐大众的表层,只会丧失更多的观众。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泰国青春片也走向了转型,从内容上挖掘更深刻的主题。
另一方面,泰国电影政策的调整,降低进口胶片、摄影器材的关税,创立国内电影的竞争机制等一系列扶植政策,给影片创作提供了诸多便利,这直接促使青春片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提高,代表作有《为睿智成长》、《楠爱娅》、《44班二室》、《瓶子中的时光》、《加速前进》等。其中,《楠爱娅》介绍了如此的观念:“教育在赢得成功生活中显得更为重要。父母想让孩子进入好的学校——曼谷的大学或去国外。”
而《瓶子中的时光》则探讨“孩子们如果不能在政府办的大学中求得一席之地,就被鼓励去上私立大学。至于他们是否对所去的院系或所学的专业感兴趣则无关紧要。他们只是必须大学毕业并找到工作而已”。
这些影片将镜头对准教育问题,反映了教育在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也成为泰国青春片一直延续的重要主题之一。这些影片讲述的故事相对浪漫轻松,主人公遇到问题最终也迎刃而解。电影《米娜小姐和阿瑟塔》、《短暂失去的人》、《瑭和娜苔的故事》等,则围绕青年的情感问题展开,不仅仅讲述了朋友之间的爱,还涉及到了残疾人之间的感情困境。
《我是男人挺好》《永不停止》、《为睿智成长》、《相机快门进行曲》等影片则聚焦敏感话题,描述恋情感。此外,还有的影片讲述青少年的堕落,影片《受害者》展现了青少年因观看录像而堕落的情景,《曾经的时光》则讲述的是青少年吸毒成瘾的问题,从而提出青少年该如何约束自身的思考。
这一时期的电影确立了泰国青春片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早期为了迎合青少年观众,通过夸张表演和单一叙事的影片有了明显分别。电影创作们逐渐意识到了青少年消费群体的强大潜力,不断丰富完善青春片的基本规范和元素。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泰国电影产业受到致命打击,影片产量骤减,影院纷纷倒闭,很多电影从业人员不得不转业寻找新的出路,一部分正在筹拍的影片也被迫搁浅,泰国电影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