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收入吉尼斯纪录的长廊彩画如何保护?颐和园给古建用上三维技术
从颐和园东宫门入园,沿着昆明湖向西走不足千米,就到了游人如织的长廊。这条曲折的游廊全长728米,是我国古典园林中最长的画廊。1990年,长廊以杰出的建筑手法和绚丽的彩画艺术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颐和园副园长荣华是1993年来颐和园工作的,在她的印象中,长廊枋梁上1.4万幅彩画的样貌还和最初入园时差不多。“尽管历经31年的风吹雨淋,它们依然保持着原有的历史风貌。”
1.4万幅彩画串起艺术长廊
长廊是颐和园最热门的景点之一,北依万寿山、南临昆明湖,宛如翡翠项链,将分布在湖山交接处的亭台楼阁、大小院落连缀成一串。
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特征,油饰彩画就像给古建筑穿上外衣,起到保护和修饰的作用。***成立后至1989年,长廊进行过3次较大的油饰整修。1959年、1979年开展了两次长廊彩画重绘工作,代表当时最高水平的画工均参与了创作,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
刘关张桃园结义、宝黛读西厢、苏武牧羊、嫦娥奔月……如今,游客漫游长廊,总是先被耳熟能详的彩画故事所吸引,细细欣赏下来,再感慨画功之精湛。寻找熟知的彩画典故,也让游园多了一份乐趣。
除了人物故事,长廊彩画还包括山水风景、花卉翎毛、亭台楼榭等,内容包罗万象,数量达1.4万余幅之多。“我们可以看到,枋梁上中间的图案是半圆形的,上面开敞,像个包袱一样,这就是包袱式苏式彩画。”荣华说,这些彩画携带着大量人文方面的历史信息,为研究中国官式苏式彩画发展变迁提供了有力物证。
全面“体检”,修复“外衣”
游客行走在长廊之内,欣赏到的每一根柱子、枋梁都是由一个个木构件拼接而成的。木材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之中,受到风吹、日晒、雨淋以及霉菌、虫蛀等影响,极容易糟朽损坏。为了延长古建筑的寿命,让木材与外界环境隔离,工匠会用桐油、面粉、砖灰、麻等材料混合覆盖在木构件表面,这种工艺称之为地仗。“就像装修中的刮腻子一样,完成后在平整的表面绘制各种彩画纹饰,达到保护作用。”荣华说。
但历经风吹日晒,彩画这层漂亮的“外衣”也会破损。长廊彩画最近一次修缮是在1989年,距今已有35年。随着时间推移,现存的彩画在自然环境中面临风化,出现龟裂、粉化、局部脱落等状况。
彩画图案保存状况不同有多种原因,首先是自然环境的影响,阳面一侧彩画相较背面彩画,呈现颜色褪色、色彩暗淡的现象。长廊临水,湿度也会对彩画造成影响。另外,彩画工艺材料的老化造成病害发展速率不同,呈现出保护状态的差别。
有的游客看到彩画褪色,急于希望重绘彩画。“我们理解大家的心情,但和以往整幅图重绘的修复方式不同,如今的彩画保护方式更加科学,即逐一认定病害,再进行局部修复。”荣华说,自1998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颐和园一直按照遗产地保护要求,遵循国家文物法“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大限度保留和最小干预”原则,持续对长廊彩画开展环境监测、跟踪研究和保护性工作。
“从2014年开始,我们通过微环境监测设备,采集长廊区域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进行监测和记录,并对彩画色彩变化状况进行监测。”她说,从2020年起,颐和园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开展长廊彩画病害调查与勘察设计工作,为彩画进行全面“体检”。
历时两年,他们完成长廊彩画历史资料档案的汇集整理、现场病害调查、彩画保存状态评估、颜料与工艺分析,现场局部彩画修复试验等,形成长廊彩画病害图集、保护试验报告及保护修缮方案。
彩画的病害不同,修复方式经过了反复试验。荣华举例说,一些彩画出现了霉点,需要用蒸汽熏蒸,再用棉纸擦拭。“听起来容易,但若想确保彩画颜色不脱落,蒸汽的温度、时间和喷气量都需精准把控。修复师要搭建样板间,反复试验才能形成操作规程要求。”有些彩画出现了空鼓情况,也需先用蒸汽将画面蒸软,再注入骨胶使其回贴牢固,再用小架子顶住,防止已经复位的彩画再次空鼓。制备骨胶的材料占比也是一点点测试调制的。
传统技艺和现代科技可以满足彩画修复的需求,但长廊中大量的游客给彩画修复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确保游人安全通行,修复人员会在梁下搭建一个围挡,蹲在梯子上作业,一蹲就是一天。
文物数字化,可随时调取画面对比
为了确保长廊彩画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公园还要定期给彩画“拍照”。早在上世纪90年代,颐和园就开始了留存长廊彩画的原始影像,近些年,定期影像记录和档案留存工作更是从不间断。每隔3-5年一次的记录,使公园清晰掌握彩画发生的变化,并对病害及时干预。
从彩色相机到三维激光扫描,在高科技的加持下,长廊彩画完整的高清影像三维模型已然形成。如今打开电脑,一个可以360度呈现的长廊便会出现在眼前,想要调取哪间廊子的哪幅画面,都可以通过搜索软件直接找出来,还可以挨个放大缩小。想了解一幅彩画是否有病害趋势或变化,只要拿着电脑到现场调取相应画面,便可一目了然。
“扫描长廊彩画信息,公园用了整整三年。白天游客太多,工作人员只能在早上开园前架着梯子,抱着电脑来采集画面。”荣华说,合作的科技公司还开发了彩画病害调查软件和彩画残损统计分析软件,可以将研究性保护的过程进行整体记录,实时提炼后期管理数据。
颐和园长廊三维点云模型。颐和园供图
恢复历史名园完整性
同样是在颐和园,另一处古建也将焕然一新。
2023年10月,颐和园完成养云轩建筑本体及院落系统保护修缮,预计将于今年10月中旬正式对外开放。“修缮完成的养云轩正被打造成颐和园研究院。”颐和园党委***、园长李晓光透露,古建筑将承载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对外交流、学术出版等多样功能。养云轩的活化利用坚持了置入原则,即在装修改造中充分考虑对文物建筑的保护,新增隔断、灯具、装饰等尽量不与原房屋结构产生关系。同时尽可能利用原有地砖及原木结构屋顶,尊重原有建筑特色。
颐和园长廊北檐内彩画修缮前后正射影像对比图。颐和园供图
颐和园的古建保护是北京市属公园文物保护的缩影。
“围绕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我们着力在老城整体保护、中轴线申遗和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方面取得突破。”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党委***、主任张勇说,从2013年开始,市公园管理中心先后完成了天坛、北海、中山、景山园内住户腾退,收回被长期占用的景山少年宫区域、天坛泰元门及园林机械厂、颐和园东宫门公交场站、北海漪澜堂古建筑群,完成中山公园核心区内儿童游乐场、社稷坛内坛东西排房的拆除,历史名园的完整性得到极大恢复。
景山寿皇殿建筑群、颐和园须弥灵境建筑群、北海公园漪澜堂古建筑群、天坛南内坛墙及广利门、香山***纪念地旧址等一批重点文物修缮项目完成并对社会开放,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未来,更多的公园文物将得到科学保护,向游客展示历史名园的文化魅力。”他说。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张磊 校对 李立军
更新于:3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