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牛肉面里面有什么配菜
这两天,有个问题一直霸占知乎热榜。
问题内容很简单,网友的朋友10多年前开了家面店,请了一个师傅来做牛肉拉面。
为了调动师傅的积极性,老板先用每碗抽提成的方式进行奖励:
每卖出一碗拉面,师傅有5毛的抽成。
乍一看是不是很合理?工资和销量挂钩,师傅自然就会卖力地做更多碗面。
但这个奖励方案执行了一个礼拜,老板就发现不对劲了:
原来师傅为了更多提成,做面时给每碗面多放许多牛肉,如此一来,客人是被吸引来了,销量也上去了。
可一碗牛肉面总共才卖4块钱,多给几片牛肉,老板的利润也就廖近于无了。
可很快又出现了问题:
师傅的确不多放牛肉了,这回他给每碗面少放许多牛肉。
如此一来,客人就会不满意,回头客也会变少,而当生意变得清单,师傅在拿钱不变的情况下,工作强度就能减少许多。
很显然,基于现有的思维模型,这两种分配模式都存在明显缺陷,也正因如此,网友这位朋友的面店最后也没长久。
而如今网友重提此事,却在网上引起了激烈讨论。
以下是一个博士,一个研究生,和一个MBA对这个问题的激辩:
1.首先我们考虑将小老板所用两种方案进行折中,即:底薪加提成的方法,提成根据每碗的利润分配。这样既可以防止他少放牛肉,又能防止他疯狂地多放牛肉。
2.后来又想到这一条是有条件的。问题是每碗的利润界定后怎么个分配法?
一碗面能挣多少是瞒不过大师傅的,如果不能让双方的利益在某个点达到平衡,一切又会回复原样。而要达到所说的那种平衡涉及到一个复杂的相关函数问题,说不定还要用到博弈论。
3.把面馆承包给大师傅,老板拿了提成后回家养花弄鸟去。
哲学家叔本华有句话:“外在形式越简单的东西,越含有智慧,不要依赖形式,要依赖智慧。”
无论处于哪个阶段,我们所能得到的一切,本质上都是思维的产物。
哪怕经营的只是一家小店,管理的只有一名员工,不同的思维模式带来的效果,往往也是高下立判。
惟有掌控全局,
才能掌控结局
针对这个话题,高赞回答可谓一击切中要害:
“让师傅只负责做面,加牛肉的流程由老板自己完成。”
牛肉面作为一个产品,牛肉作为主要卖点和成本来源,只要控制加肉的这道工序,那么师傅多加牛肉以获取更高提成的顾虑,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讨论中,其他答案也纷纷涌现:
“不要单纯以销量,而是以整体利润,抽成奖励。”
“把牛肉的耗量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促使师傅在销量和成本之间寻求平衡。”
纵观这些观点,可以发现很多看似简单的事情,若想得到满意的解决,所要考虑的层面通常远远复杂于事情本身。
惟有跳出眼前的问题,抓住背后驱遣的关键诱因,才不会在线性思维的困囿中沦于自我消耗。
想起以前在连锁餐厅打工的经历,里面许多流程都能在上述答案中找到影子。
就拿同样出一碗面为例。
烫碗底、下面、舀白汤、捞面、堆浇头、出面按铃……整个过程不超过两分钟,却被拆分成许多工序细节,都被流程设计者考虑在内。
做面使用的勺子是计量勺,规格有3毫升、5毫升、10毫升乃至50毫升不等,不管取用什么料,都要用规定的计量勺并且打满,保证每碗汤料误差不会超过1毫升。
对于成本较高的浇头,比如牛肉、猪软骨、海鲜,一般都是事先切配封装,堆浇头时按件直接取用。
在这种情况下,师傅收入仍与出面数量相关,却无法左右每碗面的成本。
在这方面,餐厅有一个很“反人类”的操作。
为保证产品质量,打烊时多出来的食材都不该留到第二天,对于私人饭店,老板一般会和员工把这些食材吃掉,避免浪费。
但我打工的那家餐厅则不然,不管当天有多少食材未用,统统倒掉。
之前我也很不理解,直到有次店长跟我解释:“如果允许吃掉多出来的物料,那么员工就会在准备时多切配一些物料。”
更新于:4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