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年沧桑 两百年南头中学
沿着深南大道西行,在中山公园旁有一所普通中学———南头中学,米黄色的校园大门格外引人瞩目。追溯历史,该校是深圳最早的一所学校,也是深圳现代学校的起源之地。200多年的历史,见证了深圳教育历史的变革。
历史溯源南头中学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新安县建立的凤冈书院,至今已有二百一十四年,但从近代学校的标准考察,其历史可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起计,至今也有111年的历史。
南头中学所处位置是深圳历史上新安县城所在地,此片区凝聚了深圳多个历史文物,南头古城、关帝庙、九街等是新安县城历史的浓缩。如果现存的新安古城见证的是深圳城市变迁,那么,南头中学则见证了深圳教育的巨变。深圳现代教育的起源在深南大道上看到的“南头中学”四个字,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赵朴初先生所题。过门而入,在牌楼大厅内矗立着凤冈书院当年的门额石匾,历经百年沧桑,陈迹斑驳,然“凤冈书院”四字字体雄俊,笔力遒劲,雕法娴熟,仍然透出峥嵘风骨。再朝里走去,一个方形屏风上书写着凤冈书院变迁历程。
凤冈书院石碑
100多年前,这里还是传承千年的儒学教育,学生学习的是“四书”“五经”。这种封建教育,从书院建成之初持续将近一百年时间。据文献记载,新安县旧有文岗书院,建于雍正二年(1724年),嘉庆年间已废圮多时。嘉庆六年(1801年)知县孙树新、王延锦、朱麟征、许浚等先后倡议捐俸,众绅士合力捐输,将县城南头和阳街被废置的东莞场署购买下来,改建成凤冈书院,布政司康基田为凤冈书院题额。据悉,当初的凤冈书院是一座四进式的院舍:前座为大门,二座为讲台,三座为先贤堂,后座为魁星楼。正门悬挂“听雨轩”门匾。左右列书舍八间,两厢有东西书斋。目前原门外的两棵古榕树茂盛地庇荫着校园,成为深圳重点保护的古榕树之一。
凤冈书院布局图
据《新安县志》记载,当时新安知县许浚撰写《新建凤冈书院碑文》,该文略述书院创建始末,希望日后莅任官员“宜思增其轮奂,益其田畴,庶教养无穷,人文蔚起”。清末,中国***之火燃起,偏于中国南方的新安县城也跟紧时代发展步伐,变革各方面的内容。曾任南头中学校长的何如德先生考证:凤冈书院于1906年改名为凤冈学校,采用与过去科举制性质完全不同的新学制、新课程,成为一所近代学校。自此学生上课不再只是学习“四书”“五经”,而是学习近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内容。这一变化,使得新安县凤冈书院从儒学书院,转变为现代化学校,成为深圳历史上最早实现现代化教育的学校。
民国三年(1914年),新安县复名为宝安县,凤冈学校再次更名为宝安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学生200人,来自宝安县、东莞县、香港新界等地,这是宝安县唯一的县立小学。
战火洗礼,重建校园民国时期,战火不断,南头中学开始接受战火的洗礼。1926年县立小学扩办初中班,1928年改名为宝安县立第一初级中学,学生400人,来自宝安县、东莞县和香港新界,由此拉开了凤冈学校的中学历史。1938年10月,日寇从大亚湾登陆,宝安县沦陷,南头城被日军放火焚烧,学校校舍被毁,被迫停办。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宝安县立中学复校委员会成立,由于东门学宫在沦陷时被夷为平地,复校委员会作出决议:以宝安县城九街小学校旧址为中学校舍(即今南中现址)为学校复课之用。时任校长的陈仲轩被派往美国募捐,邑侨、凤冈、宝中校友以桑梓赤诚,鼎力捐资,共捐献21832美元,折合95997.6港元,用以建校舍两幢(八间教室)。1946年9月,宝安县立第一初级中学得以复办,时共三个教学班,学生200人。
更名南头中学1958年,宝安县第一中学,改名为南头中学。1959年,南头中学培育了首届高中毕业生,高考一炮打响,考上大学达50余人。1979年3月,国务院批准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学校名称遂相应改为“深圳市南头中学”。据南头中学的教师介绍,学校复建后,为新中国的建设培育出了一批批杰出的人才。我国著名电影演员香港沙田人谢芳,就是在1953年、1954年在南头读书的南中学生。当年是东江纵队的骨干,后为广东省军区副参谋长的王彪,广东省政协副秘书长张平,佛山市副市长张炎,珠江制片厂原副厂长戴江,原武汉电力设计办主任陈扬,深圳市司法局局长张焕东,深圳市财政局局长陈锡桃,深圳特区工贸集团副总经理郑国平等,都是南头中学在不同时期培育的人才。
***与逃港潮对教学的冲击1966~1976年“***”十年浩劫,南中的教师被批斗。图书被“破四旧”焚毁,校舍被砸烂,教学不继。特别是1969年,革委会一声令下,便把南头中学的初中部下放到公社小学,名为“给小学戴帽子,建立戴帽子中学”。南中的图书、板凳被瓜分,教师下放,只剩下高一两个班,高二一个班,学生只有一百人左右。1969~1970年,学校停课,学生外出串连。1971年“复课闹***”,但依然是“读书无用论”占上风,学生无心上学,教学质量无从谈起。
关于“偷渡外逃”问题。由于深圳毗邻港澳,在特区成立前,“偷渡外逃”问题,一直是深圳社会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据统计,“自1951年封锁边界以后,曾出现过1957、1962、1972、1978年等四次偷渡外逃高潮。”其中,1962年和1978年逃港风对学校造成的影响尤为严重。当时南头中学的教师,为了维持学校秩序,步行下乡,劝说学生不要受他人的唆使,要当遵纪守法的学生。1980年深圳特区宣布成立,“偷渡逃港”问题戛然而止。深圳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后,经济蓬勃发展,跑到香港的人,又从香港回到深圳,出现了“倒流”现象。
新时期的南头中学
南头中学
特区成立后,南头中学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日新月异,并开始了新一轮重建工程,五年投入了近七千万。南头中学校园的教学大楼、图书馆大楼、师生食堂、学生公寓、教工单身宿舍大楼等于2000年全部竣工落成,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学校崛起在这片土地上。
【文章转载自南方日报】
(想了解更多关于深圳的历史和往事可以关注我们的同名微信公众号~)
更新于: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