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个全国生态日探访生物多样性科学馆:走进生物与科学的奇妙世界
8月15日,北京市大兴区。绵绵细雨滋养着碧绿的藤蔓,远远望去,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绿发会)生物多样性科学馆宛如一座绿色的堡垒,生机盎然,吸引着八方来客前来参观。
当天正值全国生态日,记者来到刚开馆5天的生物多样性科学馆,亲身感受这个生物与科学的奇妙世界。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馆内不仅陈列着丰富多样的展品,还特别举办了一系列以生态保护为主题的活动。
据悉,为给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更多学习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窗口,同时,也为搭建高水平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的平台,中国绿发会设立的生物多样性科学馆于8月10日正式开馆。科学馆目前共分为六个展区,分别是:历史专区、虚拟现实专区、物种专区、保护地专区、国际专区、暗夜星空专区,每个展区都承载着丰富的生态故事和科学智慧。
走进展厅入口,迎面呈现的是一组组照片,这些照片展示了生物多样性科学馆的发展历程。身旁的绿色植物散发着阵阵清香,引导着参观者不断向前。来到展厅主展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地球模型,模型表面细致地描绘了世界各地的生态分布,从神秘的亚马逊雨林到广袤无垠的非洲大草原,从寒冷的南极洲到炎热的撒哈拉沙漠,地球上多处生态奇观都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在主展区,珍稀动植物的标本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一只巨大的恐龙蛋化石标本是来自远古侏罗纪的遗物,它静静地躺在展柜中,亿万年的时光被浓缩于此。“6600万年前恐龙就已灭绝……”标本下方的文字栏里,详细介绍了恐龙的演化历程和它们走向灭绝的原因。
“这些文字仿佛在诉说着一个遥远而悲壮的故事,让人不禁为这些消失的物种感到无尽惋惜。”参观者文女士说。
展厅内还有栩栩如生的海洋生物标本,比如小巧的海马和色彩斑斓的唐冠螺。在展灯的照耀下,它们的外壳闪烁着微光,仿佛还在深邃的海洋中自在游弋,展现着海洋世界的神秘与美丽。透过这些精心保存的标本,不少参观者表示,生物多样性不仅是自然界的瑰宝,更是需要紧急守护的生命奇迹。
除了照片和标本,科学馆还巧妙运用了先进的科技手段,让参观者能够与这些动植物“零距离”接触。在互动区,参观者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身临其境感受不同生态系统的环境。
“当讲解员为我戴上设备的一刻,我仿佛被传送到了亚马逊雨林的深处,四周是茂密的树木,高耸入云,耳边回荡着各种鸟类的欢叫声,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泥土气息,一切仿佛触手可及。眼前的枝头,猴子在灵巧地跳跃,远处雷声隐隐作响,好像下一秒雨水就会倾泻而下。这种逼真的体验让我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心中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参观者熊先生告诉记者。
参观过程中,讲解员会结合案例和数据向参观者讲述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意义、当前全球生态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人类如何积极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动中。
“地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是保护这些生物的家园,也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未来。作为一名普通人,我虽然力量微薄,但我会坚持从小事做起,从减少使用塑料制品、保护野生动植物、节约资源等方面入手,为保护地球尽一份力。”熊先生说。(闻超)
更新于:3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