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云破海!创造十项世界之最的“中国名片”有何不同?
初夏6月,深中通道穿云破海,踏浪而来。本月底正式开通运营后,从深圳到中山驾车只需要半个小时。
“深中通道是中国推进‘平安百年品质工程’的示范工程,是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名片工程,是助推我国实现‘交通强国’的重大标杆工程。”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主任、总工程师宋神友如是说。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的超级工程,深中通道究竟有何过人之处?集十项世界之最于一身的这座跨海通道,凭什么能为全球交通提供广东经验和中国方案?
深中通道北距虎门大桥约30公里,南距港珠澳大桥约31公里,起自深圳机场互通立交,向西跨越伶仃洋海域,通过万顷沙互通与南中高速连接,在中山市马鞍岛登陆,与中开高速对接。项目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全长约24公里,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极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
背后的秘诀有八个字:需求引领、创新驱动。
深中通道创新了跨海交通集群工程管理新范式,构建现代工程建设管理体系,实现“一流管理”;全力推行工业化建造和智能建造,研发形成了15项世界首创的核心材料、关键技术和大国重器,攻克了离岸海中超大跨径悬索桥、外海超宽钢壳沉管隧道等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系统革新了离岸海中超大跨径悬索桥建造技术、外海超大尺度沉管管节浮运安装工艺,支撑了深中通道高质量、高精度、高工效建设,形成了“一流技术”;实施精细管理和精品建造,在世界首例双向八车道海底隧道、世界最大跨径离岸海中悬索桥、世界首例水下枢纽互通立交等领域取得五项突破引领性的“深中质量”,打造了“一流设施”;培育了一批素质优良的跨海交通集群工程建设人才梯队和创新团队,为世界跨海通道工程提供了广东经验和中国方案。
在浩瀚的伶仃洋上,面对高温、高湿、高盐、强台风频发等恶劣复杂海洋环境,深中通道研发了“整体钢箱梁+水平导流板+上稳定板+高透风率栏杆”的组合气动控制技术,首创了复杂海域“锁扣钢管桩+工字型板桩+平行钢丝索+地连墙”自平衡柔性新型离岸海中巨型锚碇快速建造技术,研制了正交异性钢桥面板U肋双面埋弧全熔透焊接接头,研发了Φ6mm-2060MPa锌铝多元合金镀层耐久型钢丝及索股与智慧架设技术,国内首次研制了超高桥塔一体化智能筑塔机,建成了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悬索桥,进一步巩固我国外海超大跨径悬索桥建造技术的领先地位。
深中大桥
1.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主跨1666米)。
2.世界最高通航净高海中大桥(通航净高76.5米)。
3.世界最大海中悬索桥锚碇(单个锚碇混凝土方量约34.4万立方米)。
4.世界最高悬索桥抗风检验风速(最高颤振检验风速83.7m/s)。
5.世界最大体量钢桥面热拌环氧沥青铺装(面积达到37.88万平方米)。
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工程
6.世界最长的双向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长5035米,32个管节+1个最终接头)。
7.世界最宽的海底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标准管节长165米、宽46米(最宽55.6米)、高10.6米]。
8.世界单体体量浇筑最大钢壳沉管自密实混凝土浇筑(单个标准管节混凝土浇筑方量达到29000立方米,累计910000立方米)。
9.世界首例水下高速公路枢纽互通—机场互通立交。
10.世界最宽(3米)的可反复折叠M型止水带应用于沉管最终接头。
文 | 记者 王丹阳 通讯员 沈仲图 | 记者 宋金峪 周巍 王磊 曾育文
编辑:陈婉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