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之最

施工建设稳步推进,科技含量持续攀升——重大工程逐“绿”向“新”

2025-04-19 10:56科技之最

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海葵一号”扎根深海;全球首条400G全光省际骨干网链路正式商用;全球最大直径竖井掘进机“梦想号”向城市深地空间发起作业……今年以来,一批重大工程项目扎实推进,不仅为稳增长挑大梁,也展露硬核科技实力。

上天下海、穿山越岭、追风逐日,重大工程项目已成为工程科技的重要“试验场”,不断逐“绿”向“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向“绿”行,低碳转型再加力

5月26日,来自澳大利亚的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热那亚气”号在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顺利完成卸载作业。至此,盐城“绿能港”LNG接卸总量近450万吨,可满足超3000万户家庭一年的天然气需求。

不远处,盐城“绿能港”在建的6座27万立方米LNG储罐正在进行氮气置换作业,为全面投产做最后的准备。届时,盐城“绿能港”将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LNG储备基地。

一个个新能源项目次第开工,投产达产;一座座风机成排矗立,迎风转动;一排排光伏面板宛如蓝色海洋,星罗棋布……大江南北,绿能澎湃。

“风”“光”无限的超级工程背后,离不开“超级装备”“超级材料”的科技支撑。“盐城‘绿能港’的全部储罐均采用中国海油超大型LNG储罐关键技术自主设计建造。”盐城“绿能港”总经理邓青介绍,在保障天然气充足储备的同时,盐城“绿能港”不断推动区域能源结构优化转型,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提升。

向“绿”行,传统产业升级、技术改造、前沿创新齐头并进。近日,中国化学工程承建的全球最大的煤制乙醇项目——碳鑫科技甲醇综合利用项目全面建成投产。项目采用洁净煤技术,生产石油替代产品,实现了产业链上下一体化,将资源优势最大程度转化为经济效益优势。黄海海滨码头,伴随一声响亮的“开工”号令,中国最大的海上光伏项目——中核田湾200万千瓦滩涂光伏示范项目在江苏连云港正式开建。甘肃的毛乌素沙漠边缘,中国首个千万千瓦级多能互补能源基地——华能陇东能源基地建设热火朝天。

法国《回声报》刊文称,中国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发展绿色产业,造福全球消费者,并且惠及整个供应链上的外国公司。

朝“深”延,打开发展新天地

在上海市静安区,全球最大直径竖井掘进机“梦想号”正掘地潜行。不久后,这里将建成世界最大直径、上海首个垂直掘进(盾构)地下智慧车库,实现城市空间利用率“翻倍升级”。

地下车库很常见,这座有啥不一般?“通俗地说,相当于利用老城区很小的街心花园,垂直向下建设一个19层的地下停车场,解决老城区停车难的棘手问题。”中国铁建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车库集设备、操作、监控、维保、管理智能化于一体,304个车位只需手机一键触达,停取车时间平均仅需90秒。“这也是技术、装备、人员都发展到一定阶段,有能力解决居民‘急难愁盼’的具体体现。”

向“深”延展,一项项超级工程打开发展新天地。

在陆上,深地空间开发正酣。从国内最大最复杂的地下空间交通综合体——光谷广场综合体,到国内首个真正意义站城融合的特大型地下综合客运枢纽——西丽枢纽,中国城市中心特大型地下交通枢纽设计、建造、营运技术体系一步步完善,也为城市发展开拓新空间。“向地下要空间、要安全、要资源已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铁建有关负责人说。

在海上,深水探索步履不停。近日,随着最后一根锚链锁紧固定,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葵一号”完成海上安装,为中国首个深水油田二次开发项目年内投产奠定基础。2.5公里外,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二号”也已完成全部安装作业,刷新海上原油生产平台高度和重量两项亚洲纪录。超深水海洋油气是中国油气资源增储上产的重点方向,挺进蔚蓝深海,带来能源保供的底气,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往“高”攀,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钢铁巨龙腾湾区,长虹卧波架通途。6月16日,深中通道通过交工验收,标志着这座历经7年前期筹备、7年艰苦建设的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圆满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工程质量通过“大考”。

深中通道全长24公里,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是连接“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城市群的唯一直连通道,也是目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

创下“141天外海快速成岛”纪录;自主研发世界首艘自航式沉管运输安装一体船;首次将国产北斗定位系统引入沉管隧道施工领域……一项项世界纪录、行业首创,标注着超级工程的“高度”。

向“高难新尖”出发,一批重大工程项目为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的应用铺展广阔舞台,持续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各地也以特色优势产业为抓手,串珠成链,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制高点。

在安徽,量子计算向研发与产业“双高地”迈进,合肥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成为全国首批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集聚量子科技产业链企业60余家;在浙江,总投资约20亿元的“视谷之窗”产业综合体在杭州市萧山区正式开建,中国视谷打造视觉智能全产业链,已集聚800余家视觉领域企业;在江苏,以光伏、风电、氢能及新型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已形成1000多家规上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新三样”出口领跑全国。

今年1—5月,全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5%。“科技创新持续赋能高质量发展,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态势明显,新质生产力继续培育壮大。”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说。

逐“绿”向“新”,重大工程项目看点满满,未来可期。(记者 李婕)

猜你喜欢

  • 世界记录

    重大突破!再次刷新世界纪录

    隆基绿能电池研发再次取得重大突破记者16日下午获悉经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认证隆基自主研发的晶硅-钙钛矿两端叠层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达到34.85%再次刷新世界纪录据悉,晶硅-钙钛矿叠层太阳电池作为下一代超高效太阳电池的主流技术路线,其理论极限效率高达43%,远超单结太阳电池33.7%的SQ极限效率。在持续的技术..

    2025-04-19
  • 科技之最

    探寻深圳警队“二十最”丨打造科技含量最高的“禁毒+”生态圈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任建新自今年7月1日起,右旋性吗啡衍生物右美沙芬将正式列入第二类精神药品目录,非法销售该药品可能涉嫌贩卖毒品罪。随着禁毒工作力度持续加大,海洛因等传统毒品的获取难度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依托咪酯等新型毒品及毒品替代物质叠加滥用问题蔓延,滥用种类加速更新迭代,成瘾性、隐蔽性强,..

    2025-04-18
  • 锚定科技强国建设目标,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6月24日上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50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9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2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5..

    2025-04-17
  • 世界最大

    世界最大跨径三塔不对称斜拉桥进入中塔柱施工阶段

    中新网宁波4月14日电(奚金燕 陈芊)4月14日,浙江交通集团杭甬复线宁波三期项目甬江特大桥最后一个主塔下横梁完成浇筑,标志这座世界上最大跨径的三塔不对称斜拉桥全面进入中塔柱施工阶段,目前最高建设高度已达120米。浙江宁波甬江特大桥施工现场。李全平 摄杭甬复线宁波三期项目是“世界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的重要集..

    2025-04-16
  • 娱乐之最

    欧豪:从富二代到百亿影帝,11年逆袭路,他能否持续辉煌?

    哎哟喂,娱乐圈这个大染缸,每天都在上演各种狗血剧情,但今天我要聊的这位,可真是个另类!还记得那个被骂"吃软饭"的欧豪吗?从快男亚军到百亿影帝,这哥们儿的人生简直比电视剧还精彩!先来个小测试:你知道欧豪曾经是个富二代吗?没错,就是那种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主儿。但是,11岁那年,命运给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老爸..

    2025-04-15
  • 世界之最

    创下10项世界之最!深中通道为全球跨海通道建设提供中国经验

    央视网消息:深中通道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1.5万名建设者奋战5000多个日夜,攻克了多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创下了10项世界之最,为全球跨海通道建设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西人工岛:运用首创工艺 刷新“快速成岛”施工纪录伶仃洋中的西人工岛,面积相当于19个足球场大小,一头承着桥,一头接..

    2025-04-13
  • 什么是深中通道:460亿投资筑起“科技之桥”,7年建设开辟湾区“黄金走廊”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丁莉 梁施婷 中山报道6月30日下午3时整,一辆绿色粤港直通巴士打头,率先通过了翠亨东收费站,紧随其后,一批社会车辆驶上大桥,朝着深圳方向疾驰而去;深中跨市公交在同一时间投入了运营,两条线路在当日即达到最大运力负荷,车票全部售罄。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此时距离2016年底西人工岛在伶仃洋落..

    2025-04-12
  • 俄罗斯联邦大厦堪称世界第一高楼 没想到它的施工设计竟是中国人

    中国建筑如今已经闻名世界各地,国家许多建筑都是由中国人建造,当然小编指的不是普通的小住宅,而是闻名世界各地的大楼大厦,其中就有俄罗斯联邦大厦,这是一座目前处于俄罗斯的世界最高建筑。而它当下也打破了世界吉尼斯纪录,看到这小编只觉得我的祖国非常强大!欧洲第一高楼俄罗斯联邦大厦位于莫斯科河克拉斯诺普列涅斯..

    2025-04-08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