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的梗概
本文看点:今天的推荐来自赵昱鲲,他是“清华-北大-伯克利”联合培养心理学博士生,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也是《园丁与木匠》译者之一。
推荐的书里除了各类发展心理学的最新研究干货,更有启发家长的深思:做父母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献给每一位关心儿童教育的朋友。
周五
视野
全文共5647字,阅读时间6分钟
这是我读到过的最好的育儿书。
如今市面上的育儿书,大多是讲方法。从如何让孩子听话、如何让孩子学习好,到怎么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怎么跟孩子读绘本,用本书作者的话说,“亚马逊的养育类书籍就大约有六万本,其中大部分在标题里都有‘怎么、如何、方法(How to)’”。
这些书当然有用,其中很多书也确实能帮助父母解决问题,但是,育儿和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一样,如美国学者西蒙·斯涅克所画的这张图,最重要是“为什么”,其次才是“怎么做”,最后是“做什么”。解决了核心问题,外围的问题如高屋建瓴,自然水到渠成。
而要讨论育儿的“为什么”,就只能到进化里找原因。这就把我们对育儿问题的思考,从几年、十几年、顶多几十年,一下子放大到了十万年以上的维度。
这也正是本书鹤立鸡群于其他育儿书中的一个鲜明特点:它里面满是各类发展心理学的最新研究干货,但却不是为了解决你目前头疼的一个个问题,而是组织在一个超大时间维度和思考深度的进化框架之下。
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应该做一个园丁式父母而不是木匠式父母,更是要启发你深思:做父母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作者对以上问题,都已经做了令人信服的论证,而你读到这里,相信也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毋庸我再多说。
我在这篇小小的译者后记里,想把作者提出的问题再换一个角度,即不再是从父母的角度来思考育儿的为什么、怎么做、做什么,而是从孩子的角度,来讨论影响他们成长的为什么、怎么做、做什么。
为此,我把前面的图改了一下,对孩子来说,他们的行为也可以分三个层次来分析:
这是一个孩子最明显可见的指标,也是通常拿来衡量孩子是否“成功”乃至父母是否合格的标准。
其次是how,即特质风格,比如创造力、好奇心、好学、探索精神、坚毅、勇气、成长型思维、领导力、社交力,等等。这些方面没有外在表现那么明显,但也可以通过观察或者测量来发现。
那些拥有突出品质的孩子,哪怕在外在表现方面没有那么成功,我们也会称赞他们“优秀”,因为我们都知道,特质风格是外在表现的驱动因素。
一个孩子,哪怕现在成绩不够好,但是只要他有创造力、好奇心、好学、探索精神,那将来总能取得好的成就;反过来,哪怕一个孩子现在成绩很好,但如果缺乏坚毅,也没有成长型思维,那他将来难免会在长期的终身学习过程中落伍。
最内层是why,即孩子的心理内核,这是他们对这个世界和自己所构建的核心模型。
比如依恋模式:爸妈爱我吗?在乎我吗?我安全吗?我的要求能够得到满足吗?又如自尊:我有价值吗?我值得被爱吗?再比如自主:我有选择吗?我能自己做决定吗?我可以追求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还是应该顺从别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