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禽戏哪五个,五禽戏针对五个部位
五禽戏模仿的是虎、鹿、熊、猿、鸟。
是东汉医学家华佗在前人导引术的基础上根据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的动作和神态,依据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运行规律,结合呼吸吐故纳新的原理,创编的一套具有疗愈康复养生功效的健身方法。
五禽戏是运动养生与中医养生的有机结合,具有巨大的医疗价值,比瑞典发明医疗体操要早一千多年,是人类体育医疗事业的一大创举。据悉,早在三国时期,司马懿就曾向华佗学习过五禽戏,而司马懿在那个人均寿命26岁的年代能远远超过曹操、刘备、曹丕活到72岁高龄。
也有说法称是常年练习五禽戏的缘故。不过,五禽戏确实是强调通过外在的活动和内在呼吸的调理来平衡外来的压力,来维持自身的身心健康与和谐。分别对应五脏心肝脾肺肾,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虎戏模仿老虎捕猎过程中的威猛气势。
甚至包括其中的眼神、意识,强调锻炼腰部肌肉力量固结肾气与精气。鹿戏中包含模仿鹿奔、鹿抵等动作,而在用手模拟鹿角的时候则会紧握住手心的穴位劳宫穴以刺激血液循环。熊戏则主要模拟熊的步伐,包括熊运和熊晃等。
华佗发明的“五禽戏”模仿的是哪五种动物?华佗是东汉末年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不仅精通医术,善于治病救人,还特别强调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为了鼓励人们强身健体,他发明了“五禽戏”——模仿五种动物的姿态进行健身的一套体操。
五禽戏又称“五禽操”、“五禽气功”、“百步汗戏”,主要方法是模仿五种动物的动作来进行锻炼。
模仿动物动作的锻炼方法在我国有相当长的历史。早在战国时代,哲学家庄子的文章中就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这里的“熊经鸟申”意思就是人通过模仿熊攀树、鸟伸脚的动作,可以延年益寿。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也是一套讲解体育锻炼动作的图谱,上面绘有40多种姿势,有的看起来就像在模仿动物的动作。华佗对这些前代的功法进行了总结,并编制成了系统的套路。最早记载“五禽戏”名目的是《后汉书》与《三国志》,但并未提到具体的锻炼方法。到了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将五禽戏的动作完整地记录了下来。
华佗的五禽戏共有动作54个,分为五套:
一是虎戏,模仿虎的动作,如摇头、摆尾、扑按、转斗等,用来锻炼四肢;
二是鹿戏,模仿鹿的动作,如探身、仰脖、奔跑、回首等,用来锻炼颈部,舒展筋骨;
三是熊戏,模仿熊的动作,如撼运、抗靠、步行等,用来锻炼腰椎,增强体力;
四是猿戏,模仿猴的动作,如纵山跳涧、攀树登枝、摘桃献果等,用来锻炼关节,使肢体更加灵活;
五是鹤戏,模仿鹤的动作,如亮翅、轻翔、落雁等,用来锻炼胸腔,增强心肺功能。
总结:
通过摹仿这五种动物的姿态,人的脊背、腰部、四肢以及周身关节都会得到舒展,全身得到锻炼。经常练习五禽戏,会收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据说,华佗的弟子吴普原本是个官宦子弟,肩不能担,手不能提,身体很弱,于是华佗教给了他五禽戏。吴普照着老师的方法坚持做了几十年,快到90岁时,仍然步履轻捷,神采奕奕。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与改进,五禽戏已经成为备受欢迎的健身体操,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
五禽戏是哪五种动物?
五禽戏是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
五禽戏是由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华佗根据中医原理,以模仿虎鹿熊猿鸟等五种动物的动作和神态编创出来的一套导引术。
华佗五禽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也是流传时间最长的健身方法之一,由五种模仿动物的动作组成,华佗五禽戏又称"五禽操”、“五禽气功"、“百步汗戏"等。据传华佗的徒弟吴普依法锻炼,活到90多岁依然耳不聋,眼不花,牙齿完好,达到百岁高龄。
新编五禽戏
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成立后,委托上海体育学院迅速展开了对五禽戏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并编写出版了《健身气功·五禽戏》,2003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健身气功·五禽戏”其动作编排按照《三国志》的虎、鹿、熊、猿、鸟的顺序,动作数量按照陶弘景《养性延命录》的描述,每戏两动,共十个动作,分别仿效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捷,力求蕴涵“五禽”的神韵。
2006年,华佗五禽戏被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年又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五禽戏是哪五种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