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之最

“最科技”的树:洋紫荆

2025-03-14 09:50科技之最
工人对二级分枝培育的洋紫荆进行抹芽。

复壮后的“洋紫荆树王”开出一树繁花。 (资料图片,由市园林科学研究所提供)

春日的柳州,花海如霞似锦。近年来,我市守护“洋紫荆情怀”,通过科技手段突破传统育苗瓶颈,在洋紫荆培育中融入工业化思维,不仅实现了从地苗到容器苗、矮化盆栽等技术升级,更以太空育种、多花色种植等科技手段推动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全国造林绿化与生态保护提供了“柳州方案”。

“洋紫荆树王”的重生

3月7日,在广西胸科医院,一棵高大的洋紫荆静静伫立在围栏旁,枝干粗壮、树皮褶皱,散发着古朴的气息。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古树名木调查保护工作组副组长吴聚雁说,这就是柳州的“洋紫荆树王”,是市区内树龄最高的洋紫荆,估测树龄接近100岁,也是柳州唯一登记在册的洋紫荆准古树。守护它,就是守护柳州人的“洋紫荆情怀”。

吴聚雁抚摸着树皮,分享这棵古树的故事。

2014年7月,我市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古树调查,“洋紫荆树王”被发现了。胸围2.16米,树高11米,冠幅9米!“我们查阅资料发现,这里原来是1926年成立的广西林木试验场的场地,从外地引种栽下了洋紫荆,我们推测树龄约为90年。”当时,身为调查小组一员的吴聚雁和同事们都很兴奋。

2018年,这棵准古树有了身份牌,挂上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古树名木保护牌”,编号后四位是“1188”。

吴聚雁介绍,受生长环境限制,2020年“洋紫荆树王”的健康状况堪忧,树高、冠幅都有所下降。拓宽树池、防治白蚁、土壤改良、树体清腐……历经2020年和2021年的两次“复壮”,2022年的花季,“洋紫荆树王”开出了一树繁花。

“前几天,我们发现‘树王’长出了花苞!”吴聚雁轻轻拉下一根枝条,枝头新生的花苞已悄然探头,充满生机。

据介绍,弯塘路、鱼峰公园、柳机生活区等地还有树龄40年至50年的洋紫荆树,如此树龄的洋紫荆在柳州市区内也属罕见。

苗木基地的工业化转型

当天,记者走进市河东苗圃管理处露塘苗木基地,一棵棵苗木间隔整齐地排列着,长势良好。“这里就是苗木的‘生产线’。”市河东苗圃管理处生产科科长覃艳说,近年来,他们致力于打造洋紫荆标准化生产体系与品牌,通过培育高质量苗木赢得市场认可。

作为市林业和园林局高质量育苗示范基地,露塘苗木基地已将苗木供给到区内城市,以及广东、福建、江西等地区。去年底,基地购入1.5万棵洋紫荆树苗,计划培育后投入市场,有的早早就被客户预订了。

行走间,记者注意到这些洋紫荆树苗有些特殊。抬头望,树苗高度一致、树形饱满;低头看,根部有黑色“外衣”包裹,如盛在容器里,还有细长的管道接入其中。

“树怎么长得那么‘标准’?根部的‘衣服’是什么?管道怎么发挥作用?”面对记者的一连串问题,露塘苗木基地主任蒙毓佳一一解答。

“入手树苗后,我们统一在树干2.2米高的地方进行截断,同时将生长在树冠内部的内膛芽抹除,让营养集中在侧芽上,更好培育二级分枝,让树形更饱满。”蒙毓佳表示,近两年为了实现苗木标准化培育,他们从地栽转变为如今的种植模式。

蒙毓佳说:“黑色的‘衣服’是控根器,通过将土球包裹,让根系在内部生长,不深入土地内,既避免了地栽模式下苗木出土对根系的破坏,让树苗更高效出圃销售,还可缩短再次栽种的养护和恢复周期。”

据介绍,苗木通过接入管道进行水肥一体化管理,可定时定量控制水肥供应,把控苗木长势。

酒香也怕巷子深。为了拓宽市场,传统苗木基地在销售渠道上积极转型,搭上网络的“快车”,向“线上”要动能。基地工作人员既是苗木养护者,又当电商“客服”,在苗木销售电商平台上和客户直接对接需求,向市场精准供应。

工业与自然共生

为适应城市绿化与文旅的需求,市园林科学研究所的科研团队研发盆栽洋紫荆的栽种技术,打造出“一树多色、花团锦簇”的观赏新形态,通过科技改变了洋紫荆的观赏场景与观赏体验。

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洋紫荆属于乔木,较高,不方便市民近距离观赏。于是,在经过控温、嫁接、控水等技术措施后,实现了洋紫荆矮化和多花色种植栽培,洋紫荆植株高度可控制在1.6米至2米,观赏性更强。2022年,第一批盆栽矮化洋紫荆顺利绽放。此外,盆栽矮化洋紫荆不仅可以随意移动,还可用于室内装饰。

2023年,市园林科学研究所通过航天育种技术,将洋紫荆种子送入太空。历经半年太空之旅后,种子返回柳州并成功发芽。经过精心养护,原本仅30厘米高的太空洋紫荆树苗已长至1.6米至3.3米不等。随后,15株“天选之种”成功移植户外,这为未来洋紫荆或以盆栽形式走进千家万户奠定了基础。

洋紫荆育苗有科技助力,既提高了育苗效率和质量,还降低了劳动强度和成本。同时,我市还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将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到城市绿化和造林绿化中,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油茶+N”复合种植——在油茶林间套种闽楠等珍贵树种,利用无人机测绘和遥感技术规划种植密度,实现“一地双收”,亩产值可观;土壤修复技术——针对工业遗留污染地块,运用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技术修复土壤,为造林绿化腾挪空间……科技的身影随处可见。

我市以工业为根、以工业为荣,不仅以工业化思维将“一碗粉”推向了世界食客的餐桌,“一朵花”也沿袭了柳州的工业基因多元“绽放”,并以批量化、规模化、市场化的方式发展。

记者手记:柳州,这座水清岸绿的生态宜居之城,以工业构筑血肉,但又对自然有着深深的情怀,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故事。

从古树复壮到家庭盆栽,从容器苗生产到复合种植,柳州用科技重新定义“人与树”的关系。在柳州,生态不仅是风景,更是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柳州有着可量化、可复制、可持续的经验,且未来可期。

在柳州,你知道“最赚钱”的树是什么吗?请持续关注。

记者 刘心蕊 陈粤 报道摄影

(来源:柳州日报)

猜你喜欢

  • 科技之最

    全球首创!谁与争锋?中国再次研发尖端科技!谁还敢硬刚中国?

    天翻地覆:中国再创科技奇迹,谁敢争锋?俗话说得好,“风水轮流转,今年到我家”当中国再次打破科技壁垒研发出全球首创的尖端科技——电磁发射技术时全世界为之震惊!这一技术的突破,不仅标志着中国在尖端科技领域的又一次飞跃还让外媒纷纷惊呼:谁还敢和中国硬碰硬?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科技的竞赛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

    2025-04-19
  • 埃及有发达的科技发明吗?# *

    #埃及有发达的科技发明吗?#**埃及有发达的科技发明吗?**当我们提及古埃及,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神秘的金字塔、壮丽的法老陵墓和古老的象形文字。然而,古埃及的文明远不止这些表面的辉煌,它更是一个充满智慧与创造力的时代,其科技发明和创新成果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热情探索古埃及那些令人惊奇的..

    2025-04-19
  • 科技之最

    世界之最-天文篇-人文 人类探索宇宙过程中的发现与科技进步

    前言:人类自古以来就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好奇和向往。星空中闪烁着无数的星辰,每一颗星星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个神秘的故事。科学家们通过不懈地探索和究,逐渐揭开了宇宙的面纱。他们发现,在这广袤无垠的空间中,存在着各种各样令人惊叹的现象。在这个充满未知和神秘的世界里,人类永远都有探索下去的动力。或许将来某一天,..

    2025-04-19
  • 科技之最

    焦点访谈丨志存高远 矢志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点击链接观看视频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两院院士大会6月2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

    2025-04-19
  • 科技之最

    最年轻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薛其坤:创新点亮未来科技之星!

    夜幕降临,科技之光熠熠生辉。在这个充满着无限可能的时代,中国科技界又涌现出一位闪耀的新星!薛其坤,这位年轻而出色的科学家,近日荣获了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最年轻的得主。他的成就让我们对中国科技的未来充满了更加坚定的信心!小巨人崭露头角薛其坤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但他早早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和韧性。小时..

    2025-04-18
  • 科技之最

    玄机科技十大神作盘点,国漫之光照亮你的动漫之路!

    在国漫崛起的浪潮中,玄机科技以其卓越的制作实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业界的佼佼者。这家以“原创动漫制作”为核心的公司,凭借其十大巅峰之作,不仅赢得了广大动漫爱好者的喜爱,更为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玄机科技的崛起之路玄机科技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着“用心做好每一部作品”的理念,不断追求卓越..

    2025-04-17
  • 科技之最

    盘点深中通道“黑科技”:10大国际领先技术与10项世界之最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谭海燕 广州报道7年研究、7年建设,24公里、30分钟内车程,横跨伶仃洋的深中通道,即将改变珠江口的未来。作为珠江出海口“A”字形交通网络骨架的“关键一横”,深中通道建设要求之高,不输南边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到底多难?从技术创新和突破就可见一斑。6月27日上午,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召开媒体..

    2025-04-17
  • 锚定科技强国建设目标,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6月24日上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50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9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2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5..

    2025-04-17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