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之光何以照亮童年
“快来看,这是我们制作的‘火箭’!加速,会让它飞得更高!”日前,一场别开生面的项目展示活动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幼儿园的孩子正热情地介绍“火箭”的玩法。令人惊喜的是,他们还主动探究空气动力学原理,俨然一个个“小小科学家”。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幼儿园如何开展科学教育,让科学之光照亮孩子的童年?近期,记者走访多所幼儿园,发现了许多来自实践的智慧与思考。
转变儿童观,呵护孩子对万物的好奇心
“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中,科学教育一直是难点。”合肥市瑶海区恒大广场幼儿园园长王雁认为,许多科学知识对于孩子来说非常抽象、难以理解。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转变儿童观。
早在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就提出,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记者发现,很多幼儿园都能积极落实相关文件要求。
12棵橘子树上会结多少果实?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幼儿园的孩子决定亲自数清楚。他们爬上梯子观察每棵橘子树的特点,用“起名字”的方式记住树的顺序,用“贴贴纸”的方式防止重复计数,还尝试分工合作并验算,最终数出了1004个橘子。这项成人看来有些烦琐的工作,就这样被孩子们解决了。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我们积极构建问题驱动的保障支持体系,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呵护孩子对世间万物的好奇心。”缙云幼儿园园长王琳说。
“有些老师可能习惯性地觉得,科学教育必须要有高大上的资源支撑,但事实并非如此。”新疆库车市应麟幼儿园园长马荣莉介绍,西部地区也有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做出了科学教育的有益尝试,比如联合科技馆、社区等开展活动,用孩子喜欢的小剧场、服装秀形式进行科普等。
上学期,应麟幼儿园开展了科技游园会活动,跳舞的小蛇、消失的颜色等15种亲子游戏让大家玩得不亦乐乎。寒假期间,幼儿园还录制了许多短视频,鼓励家长陪伴孩子持续进行科学探究。
“幼儿园注重从生活中挖掘科学教育资源,带动家长共同形成良好的科学教育生态,有利于促进孩子持续发展。”马荣莉说。
革新教学观,建立共同学习的开放心态
科学教育涉及方方面面,幼儿园教师大多缺乏系统的知识积累,“怕自己教不好”“怕孩子提出的问题没法解答”,许多教师在接受采访时表露出这样的担忧。
“科学教育不是单纯地教授科学知识,更多的是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学习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建立一种共同学习的开放心态。”西北工业大学幼儿园园长王莉认为,在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有多种身份,既是孩子的探究合作者,又是资源的充分挖掘利用者,还是问题解决途径的分享者。
2018年起,西北工业大学幼儿园连续举办专属幼教人的学术论坛,每年聚焦一个主题,每届都追求推陈出新,人人都是分享者,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草根论坛”。“通过任务驱动,教师逐渐形成了研修共同体,可以有效提升科学素养。”王莉说。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第二实验幼儿园有间科学发现室,教师会经常亲自研究材料,力争做到“像孩子一样探究”。影响风车转动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肥皂泡是彩色的?这些困扰教师的问题,都能通过常态化开展的体验式教研得到解决。
“传统的培训、讲座等方式比较枯燥,我们希望帮助教师基于亲身体验和探究,准确把握各项活动的重难点,从而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教学策略。”荔城区第二实验幼儿园园长林雅静说。
“提升幼儿园教师科学素养是一个多维度的系统性工程,体验式教研提供了一种路径。”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院长边霞指出,教育部门应制定科学教育标准,开发科学素养评估工具,幼儿园定期评估教师的科学教学能力,提供反馈与改进建议,促进教师更好地支持孩子科学学习与发展。
树立未来观,真正发挥科学的育人价值
“尽管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但各种生活现象并不等同于严谨的科学,科学也不是杂乱无章的生活现象的堆积。”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党总支***徐晓蓉举例说,在某次“气球火箭”科学活动中,许多孩子的注意力完全被气球吸引,全程都在玩吹气球游戏,全然忘记了原来的探究计划,这就不利于科学经验的递进式发展。
徐晓蓉认为,幼儿园科学教育发展大致存在三种倾向:一是“无儿童无科学”,偏重知识传授,远离科学本质,也忽视了儿童发展需要;二是“有儿童少科学”,过度关注儿童,教师缺乏必要的思考与引导,科学教育的科学属性不足;三是“有儿童有科学”,既能顺应儿童发展规律,又能真正发挥科学的育人价值。
对此,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一方面,依据儿童发展特点对科学内容的层次进行梳理,除传统的科学现象和科学研究,还关注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等内容;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引入前沿科技成果,让前沿科技背后蕴含的思维和认知方式成为科学教育的“底座”。
作为科学教育相关课题实验园,芜湖市鸠江区伟星城幼儿园园长尹芳表示,为让孩子直观感受“洗手能去除细菌”,教师会引导他们触摸不同物体后再接触面包,观察洗手前后面包菌落生长差异。在开展科学活动“认识蜻蜓”时,教师也会引入现代无人机原理,让孩子了解仿生学的科学思维。
“我们希望通过新的科技产品和科学发现,建构孩子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个体。”尹芳说。
记者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利用AI赋能科学教育,许多教师使用大模型工具备课,也有的孩子遇到问题时会选择“问AI”。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杨雄认为,AI技术为儿童打造了一个沉浸式的科学探索空间,提供了海量的科学实验资源,将原本抽象的科学概念具象化。借助数据分析工具,可以实时监测儿童的学习轨迹,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建议。
值得警惕的是,AI不能完全替代人类的思考,科学与人文也不可割裂。“科学教育应始终观照个体生命的特殊性,倾心儿童对科学现象的诗性理解,用人文的双翼助飞儿童生命中的科学想象。”杨雄说。
《中国教育报》2025年02月23日 第01版
作者:本报记者 田玉
更新于:8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