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油车跑不过纯电车吗
“你坐马自达,怪不得你塞车。”
1997 年,梁家辉在《黑金》里对着迟到了 11 分钟的与会黑老板轻蔑一笑。在无忧无虑的淳朴汽油时代,汽车品牌之间等级分明,座次清晰。“我们坐的都是奔驰,都是劳斯莱斯”,而“你坐马自达,你根本就没有资格来开这个会。”
谁也不会想到,二十年过后,当奔驰和劳斯莱斯们都已经对电动车亦步亦趋,内燃机汽车最后的坚守者,竟然是那家廉价亲民、又天生反骨的日本偏门小公司。
当年三言两语间催生的“马自达塞车”梗,成了日后粉丝们乐此不疲的经典自嘲,也刻下了这家日系品牌挥之不去的形象烙印。说它小众吧,也不至于稀罕到孤僻;说它大牌吧,又确实长期偏离主流——国人说起马自达,脑海中印象大抵如此。
2010 年代,全世界都在搞小排量、搞涡轮增压,只有马自达硬要把自然进气发动机的潜力挖到底;步入 2020 年代,当全世界都在搞电动化、搞混合动力,马自达却在闷头做一种拗口难懂的“稀薄压燃”发动机。还顶着一个又土又怪的名字“创驰蓝天”——谁不知道电动才是环保、用电才能蓝天,今天你搞出来一个汽油车再怎么省油,就不怕大家连看 5 分钟科普的兴趣都没有?
只有那些学内燃机的朋友会激动地拍打着简历告诉你,马自达搞出来的这个什么什么蓝天,可是人类汽油文明百年来,未曾实现过的终极幻想。
千万别一听到“发动机”俩字,就直摇头说“我看不懂我看不懂”。其实绝大部分的所谓“黑科技”技术,如果不能向普通人用大白话解释明白,通常不是你的问题,是我的问题。
梦幻前传:终极压缩
不论你关不关注汽车产品,都很难躲开“涡轮增压”这个词儿。
约莫十年前,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迅速普及,成为各大汽车品牌的首选。都说今天电动化是“大趋势”,那么十年前的“大趋势”就是小排量涡轮。十年过去,放眼今天的民用车市场,你已经很难买到一款不带涡轮增压的自然吸气车型。
马自达,几乎是硕果仅存的逆行者,全系使用着Skyactiv-G 系列自然进气发动机。(马自达在美国市场有一款 Skyactiv-G 2.5T 涡轮增压发动机属特例,限于篇幅本文不做讨论。)
插播一个对于涡轮增压的白话解释:
所谓涡轮增压,是在发动机的排气通路上安装一个涡轮,发动机排出的废气能量驱动涡轮转动,而涡轮同轴连接着一个进气叶轮,叶轮转动会产生压力将外界新鲜空气强行“卷”进气缸(所以带增压的发动机也称“强制进气”,与非增压的自然进气相对应)。
一台内燃机的动力输出,取决于参与燃烧的空气量(增加喷油量并不难),而涡轮增压在不改变物理排量的情况下带来了更充足的进气,所以涡轮增压往往能明显提升动力。
就好比把一个人吃饭的手和跑步的腿连在了一起,跑得越快吃的就越多,而吃的多了又能跑得更快。
有了涡轮增压,车辆所需的发动机排气量可以减小。比如原先需要 2.0L 自然吸气,现在 1.4L 涡轮增压(1.4T)就够了。而适度的小排量化,会使发动机的高效运转区间更加贴近日常用车工况(请注意增加涡轮并不会提高发动机效率),日常能耗和排放自然就降了下来。另一方面,由于进气量有了涡轮作为保障,涡轮增压发动机往往能在低转速下即可输出峰值扭矩,即人们所说的“低扭强”,这对于城市行驶是有利的。
然而天下没有免费午餐,没有什么技术会尽是优点。小排量涡轮发动机有百般好,也必然有它的劣势在。其中最显而易见的,叫做涡轮迟滞。
油门(虚线)踩下去了,但动力(实线)要等零点几秒才来
涡轮增压器由排气能量驱动,在发动机低负荷运转时,排气的能量不足,涡轮增压效果不明显或不起作用;而当突然踩下油门试图加速时,发动机负荷增加、排气能量增加、驱动涡轮加速、进气量增加是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
先是发动机要靠自身“努力”产生更多排气驱动涡轮,然后才是转起来的涡轮连带着进气叶轮转动,叶轮才能给发动机“打气”。所以,涡轮增压发动机较自然吸气发动机而言,难以拥有那种“随踩随有”的线性动力响应。
更新于:5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