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类世界之最

未来武器长什么样 智能无人机是近年最重要的科技

2025-01-24 09:54人类世界之最

未来武器长什么样呢?我们常常在好莱坞电影中看到高科技的武器,以及没有见过的太空机器,那么这些未来产品真的会有吗?我觉得是会有的,毕竟每个国家的高科技都在每年增长中,科学家也没有停止发明新的机器,那么未来武器到底长什么样子呢?下面小编就将给大家来讲解一下未来武器的发明。

未来武器是什么

未来战场上将出现大批智能型武器,它们集光电传感、高速处理、人工智能于一体,具有与人类相似的记忆、分析、综合能力,能适应战场环境和目标变化情况,并迅速做出反应。实战检验:目前正在研究的智能武器包括智能导弹、智能炮弹、智能飞机以及智能地雷。要想准确预测未来武器是很难的。但是,根据的武器装备情况以及在历次现代战争中武器的表现,我们完全可以对未来20年至30年所使用的武器做出一个较为准确的前瞻性的估计和分析。

要想了解未来武器是什么样,就必须首先排除人们脑海中已有的一些错误的想法,同时也要明确未来武器的特性:1、未来武器不是单个的产品,而是一个武器系统。2、未来武器不是无敌的致胜法宝,而只是一件更有用的工具,单靠一种武器打赢一场战争的想法是极其幼稚的。

3、未来武器需要的不仅仅是强健的肌肉,更重要的是要有发达的大脑。4.未来武器不一定是全新的武器。他们都具有自动搜索、识别、跟踪并进行优化处理,并根据目标特征选择最佳战斗方式的特点。局限性:这种武器不能迅速可靠地识别敌方部队、中立者或者友军目标,系统需要人类控制并进行时时监测。

太空武器

尽管国际上对太空武器化的反对声很大,但主要国家仍在继续探索可能的太空武器技术。一种可能性是用核或非核电磁脉冲武器装备航天飞机。通过在高空引爆卫星发射的非核电子脉冲武器,交战方可以发起对敌方电网、卫星以及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系结构的斩首,这些都是进行军事行动所必需的,并且攻击可以覆盖整个国家。

这种类型的“杀手锏”武器在理论上可以结束战争,至少是对像美国这样高度依赖信息的对手。从低空平台或陆基导弹系统(如洲际弹道导弹)发射的电子脉冲武器容易受到拦截或先发制人的攻击。另一方面,卫星安装的电子脉冲武器将是大多数国家无法企及的,除了那些拥有地面或空对空的反卫星能力或太空武器的人造卫星。此外,对空基性攻击的反应时间要短得多,这削弱了目标国家拦截电子脉冲武器的能力。

而另一项技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对这种技术的兴趣已经减弱,它是利用高能天基激光来瞄准在助推阶段发射的弹道导弹。高能天基激光的优点是,在其最慢的阶段,试图使弹道导弹失效,从而使拦截更有可能。基于太空的激光平台可以在海拔高度进行操作,正如上面所讨论的那样,这远远超出了目标国家在发射前击落的能力。但发展轨道飞行器的化学兆瓦激光系统仍面临挑战。

智能无人机

无人机诞生是近十年来军工业最重要的事件。随着技术的完善,不排除无人机在大部分作战任务中完全代替有人机的可能。目前,绝大多数无人机需要人来远程操控。此外,与消灭目标有关的重要解决方案现在不能没有人的参与。比如,美国MQ-1“捕食者”攻击型无人机搜索目标和发射导弹都需要人的参与。不过,无人机很快将实现全自动化。被赋予先进人工智能的自动无人机可以长时间工作,并在必要时候迅速作出决定。拥有这种武器的一方将获得对其他冲突方的重大优势。

高超音速巡航导弹

巡航导弹的特点是机动能力。它能避开敌人的拦截导弹,准确命中目标。高超音速导弹的主要优势是超过5马赫(每小时6000多公里)的速度。这种导弹极难拦截。美军把精力集中在X-51A“驭波者”上。它的速度可达7-8马赫,射程约2000公里,升限3万米。俄罗斯也在研制高超音速巡航导弹,中国和印度也在该领域实施项目。

猜你喜欢

  • 科技之最

    人物传记系列之——郭永怀:以生命铸就的科技丰碑

    序章:星陨长空,精神永驻1968年12月5日凌晨,北京西郊机场的玉米地里,一架坠毁的伊尔-14飞机残骸中,两具焦黑的遗体紧紧相拥。当救援人员奋力分开他们的身躯时,一个保存完好的公文包赫然呈现——里面装着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的关键数据。这位以生命守护国家机密的科学家,正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他的牺牲,成为新中..

    2025-04-05
  • 科技之最

    AI冲击下,大学如何站在科技创新最前沿?听听复旦同济校长怎么说

    AI时代,大学如何站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7月4日,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科研范式变革与产业发展”主题论坛,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枫,上海科技大学副教务长虞晶怡,展开精彩对话。复旦大学副校长姜育刚担任对话主持人。【大学能否仍然..

    2025-04-04
  • 世界奇闻

    我支持月壤应该送给美国:科技无国界,共同推动人类探索宇宙

    导读谈到了关于共同研究月壤的话题,提到了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和东方大国的“嫦娥”探月任务,分别代表着不同国家在月球探索领域的成就。想知道这两个探索项目的故事?快继续往下看!共同研究月壤有人提出认为月壤属于全人类,应该公开分享,支持将部分月壤送给美国进行研究。认为月壤的研究不应该被国家间的博弈所局限,..

    2025-04-03
  • 科技之最

    如何跨越“死亡谷”?专家共论科技成果转化破局之道

    科学家创业成与败的奥秘、硬科技成果转化如何越过死亡之谷、我国产业人才培养存在哪些短板……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来自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研究机构、专业服务机构及创新企业的顶尖“大脑”们齐聚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50人论坛,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难点、痛点展开深入剖析与思想交锋。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惊险一..

    2025-04-02
  • 科技之光:照亮未来的璀璨星辰

    在21世纪的今天,科技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智能手机到智能家居,从无人驾驶到人工智能,科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世界。本文将带您穿越科技的长河,探索那些照亮未来的璀璨星辰。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科技的发展历程。从蒸汽机的发明,到电的广泛应用,再到互联网的兴起,每一次科技革命都..

    2025-04-01
  • 世界奇闻

    量子芯片登太空:当硬核科技邂逅宇宙探索的浪漫

    量子芯片登太空:当硬核科技邂逅宇宙探索的浪漫 在火星稀薄的大气中,“天问三号”探测器正沿着一条精准规划的路径穿越埃律西昂平原。它无需等待地球指令,就能自主规避岩石、分析土壤成分——这不是科幻小说的情节,而是量子芯片登上太空后,人类深空探测写下的全新注脚。当抗辐射算力密度暴增3倍的量子芯片在宇宙射线中稳..

    2025-03-31
  • 历史百科

    古代吃肉真的能做到大块吃吗 实际上又是什么样的

    明朝洪武初年,刚刚登上皇位的明太祖朱元璋,颁布了一桩著名的教育福利:每一位国子监的学生“面三日一餐,每人八两造馒头,猪肉四两做馅”。也就是说,国子监学生每隔三天,就能吃一顿“夹肉馒头”。如此优厚待遇,却也常叫好些“野史迷”们大惑不解:不就是三天吃一餐肉嘛,这算得上什么福利?确实,在许多评书演义乃至“..

    2025-03-31
  • 纹眉到底好不好 有什么样的大忌讳

    纹眉是不好的,会有破坏宫位、福气受损、家庭变故的大忌讳。在整容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想要改变脸上的某个部位是特别简单的,不1316世界之最过一个人的先天面部长相代表了一1316世界之最个人的先天运势,后天通过人工干预很可能对本身的运势造成很大的影响。纹眉会破坏宫位纹眉是把原有先天生长的眉毛全部去除掉以后,纹上..

    2025-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