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之最

双园联动绽放科创活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发展观察

2024-12-24 09:50科技之最

新华社深圳/香港12月22日电题:双园联动绽放科创活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发展观察

新华社记者赵瑞希、陆芸

科技创新的活力在位于香港北部与深圳中南部跨境接壤地带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涌动。

一年多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和《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园区发展纲要》相继出炉,一河之隔的两个园区步入双园联动的发展新阶段,朝着建立高效的深港科技创新协同机制、打造世界级的科研枢纽目标奋力前进。

协同创新“联起来”

河套是深港科技创新合作最直接的对接点,3.02平方公里的深圳园区与0.87平方公里的香港园区仅一河之隔。随着深港园区发展规划和纲要的推出,这个3.89平方公里的深港跨境接壤地带正在快速释放全球科技创新吸引力。

香港特区政府11月20日公布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园区发展纲要》,呼应国家2023年8月公布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提出河套香港园区的四大发展方向,即“打造世界级产学研平台”“建设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试转化基地”“营造全球创科资源汇聚点”和“开辟制度与政策创新试验田”,并明确了2030年和2035年的发展目标。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园区发展纲要》发布次日,河套就迎来了一件大事——深港共建的大湾区临床试验协作平台“一所一中心”在河套“一区两园”落地。

在河套深圳园区成立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中心计划通过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共享数据和资源等方式,加速临床试验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河套香港园区成立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所提供一站式临床试验平台,并将陆续推出“香港临床试验数码化平台”“临床试验学院”等项目,善用“港澳药械通”等相关跨境便利措施,帮助创新生物医药“引进来、走出去”。

团结香港基金副总裁兼研究部联席主管水志伟认为,以河套创新政策作为突破口,港深“一所一中心”将加速海内外先进医药技术的研发转化,合作共建的大湾区临床试验协作平台将拓展横跨港深的研发网络,提升新药研发能力。

创新要素“流起来”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发布一年多来,深港合作项目加速落地河套,香港科学园、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等相继进驻河套深圳园区,深港协同创新加速连接。

“河套为港深两地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合作机会,特别是在政策创新、人才流动以及科研项目落地方面具备独特优势。”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认为,这些政策极大增强了跨境科研合作的吸引力和效率。

越来越多的香港科创团队来到河套。2023年9月在河套深圳园区开园的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是内地首个由港方运营、适用国际管理规则的科研空间,也是河套首个享受深港两地联合评审、联合支持独特政策的科创园区,现已聚集超50家香港科创机构、企业入驻。

“河套的改革任务就是要推动人员、物资、资金、信息等创新要素高效、安全、自由、有序流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署副署长黎慧来说。

2020年就来到河套深圳园区工作的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福田研究院院长陈福荣深切感受到河套对其科研项目的助力。他说:“我们在河套研究的高时空分辨电子显微镜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两个项目马上要进入量产阶段。”

陈福荣告诉记者,香港城市大学计划再投入1.2亿港元用于该校河套深圳园区二期项目。“未来将有40名教授带着项目来河套发展,推进技术的产业转化。”

科研含量“提起来”

12月17日,河套中试集聚区再添一员,广东省新型光电材料与成像器件中试平台在河套深圳园区正式启动。

中试平台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产业,对科研成果从高校走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至关重要。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明确“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的发展定位,提出要加快实现从研发到工程化的中试转化,打造国际一流中试转化服务平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园区发展纲要》也提出要建设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试转化基地。

目前,像广东省新型光电材料与成像器件中试平台这样的已获得授牌的行业级中试平台在河套深圳园区有10个。

以“揭榜挂帅制”构建公平竞争的科研项目遴选体系、以“政企联动制”“项目经理制”构建灵活高效的科技资源配置体系、以“同行评议制”构建客观公正的科研项目评价体系、以“成就制、积分制、举荐制”构建“唯才是举”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河套深圳园区正在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型开放,促进深港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河套深圳园区已实质推进和落地高端科研项目超200个,集聚科技企业440余家,累计PCT专利申请量超1700件,科研人员超1.5万人。

“我们将充分利用好河套‘一区两园’的优势,协同香港推进国际科技创新,奋力打造世界级科研枢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署署长曾坚朋说。

猜你喜欢

  • 科技之最

    AI冲击下,大学如何站在科技创新最前沿?听听复旦同济校长怎么说

    AI时代,大学如何站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7月4日,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科研范式变革与产业发展”主题论坛,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枫,上海科技大学副教务长虞晶怡,展开精彩对话。复旦大学副校长姜育刚担任对话主持人。【大学能否仍然..

    2025-04-04
  • 世界奇闻

    我支持月壤应该送给美国:科技无国界,共同推动人类探索宇宙

    导读谈到了关于共同研究月壤的话题,提到了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和东方大国的“嫦娥”探月任务,分别代表着不同国家在月球探索领域的成就。想知道这两个探索项目的故事?快继续往下看!共同研究月壤有人提出认为月壤属于全人类,应该公开分享,支持将部分月壤送给美国进行研究。认为月壤的研究不应该被国家间的博弈所局限,..

    2025-04-03
  • 娱乐之最

    "生死边缘的绽放!王茜华揭秘病痛中如何逆袭成娱乐圈最坚韧之花"

    爆点先讲,触动人心:王茜华——病痛中的坚强之花引言:星光背后的真实故事,展现她不一样的坚韧在娱乐圈这个五光十色的地方,王茜华以一部部打动人心的作品赢得了大家的喜爱和尊重。但你们知道吗?在这些闪亮的背后,她其实经历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困难和挑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王茜华的生活,看看她如何在病痛中依然坚持..

    2025-04-02
  • 科技之最

    如何跨越“死亡谷”?专家共论科技成果转化破局之道

    科学家创业成与败的奥秘、硬科技成果转化如何越过死亡之谷、我国产业人才培养存在哪些短板……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来自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研究机构、专业服务机构及创新企业的顶尖“大脑”们齐聚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50人论坛,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难点、痛点展开深入剖析与思想交锋。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惊险一..

    2025-04-02
  • 最新国家创新指数报告:全球三足鼎立,中国排名第十

    在3月31日举行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成果专场发布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4》。报告显示,全球创新格局保持亚美欧三足鼎立态势,领先国家科技创新优势突出。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第10位,接近欧洲主要发达国家水平。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冬梅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

    2025-04-02
  • 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世界第十

    光明日报北京3月31日电(记者杨舒、董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31日在北京发布《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4》,报告显示,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位居世界第10位,创新资源投入持续增加,知识产出表现突出,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环境逐步改善,有力支撑和引领国家高质量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冬..

    2025-04-02
  • 世界排行

    最新国家创新指数报告:全球三足鼎立 中国排名第十

    中新网北京3月31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3月31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上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4》显示,全球创新格局保持亚美欧三足鼎立态势,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世界第10位。2024年,中国国家创新指数在世界上的综合排名,相比2012年的第20位提升了10个位次,是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也是唯..

    2025-04-02
  • 连创“世界之最” 中国新型储能发展空间有多大?

    中新社北京7月6日电 (王梦瑶)今年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新型储能,上半年发展势头强劲,连创多项“世界之最”。这一势头能保持多久,其发展空间有多大,受到广泛关注。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的储能技术,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技术。官方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中国已建..

    2025-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