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学生有多累
6年前的今天
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
成功起降歼-15舰载机
这是我国航母舰载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
同一天
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却倒下了……
他把“航空梦”留在了“辽宁舰”上
把生命献给了我国的航空事业
六年了
罗阳师兄,您在天上还好吗
才见霓虹君已去,英雄谢幕海天间
罗阳于1978年入读北航飞机设计专业
毕业后被分配到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曾先后担任
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党委***、董事长、总经理
2012年11月25日12时48分,在我国自行研制的航母舰载机歼-15首次成功完成着舰起降试验仅十几个小时后,罗阳由于突发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经多方抢救无效,因公殉职,英年51岁。
从那一刻起
航空科技战线
失去了一位生命不息、创新不止的技术专家
航空企业管理战线
失去了一位经营有道、业绩突出的企业家
战机型号研制战线
失去了一位现场组织、协同攻关的领军人物
北航学子
失去了一位航空报国、初心不改的榜样师兄
时光回到六年前
2012年11月18日,罗阳乘坐的直升机准确地在辽宁舰着陆。这次,罗阳将以“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的身份,进行舰载机第一次实际着舰试验。
罗阳留给我们最后的镜头
罗阳师兄最后的八天七夜
滑动阅读罗阳师兄与辽宁舰最后的故事
输
11月18日 晴 初登“辽宁舰”
“030207”。这一串数字,是罗阳在“辽宁舰”上宿舍的门牌号码。在“辽宁舰”上,任何一间宿舍都是没有窗的。看不到蔚蓝的大海,看不到展翅的海鸥,只能依靠空调来调节房间的温度,在这间仅有五六平方米的小屋里,让人觉得窒息。
带着旅途奔波的疲惫,罗阳匆匆把行李放进了宿舍,没有做任何整理,便直接赶去了海事指挥部房间。
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罗阳。
或许此时此刻,第一批登上“辽宁舰”的舰载机指挥官们情绪也大概如此。歼-15能不能顺利起飞降落,他们被这种紧张的情绪充斥着。
罗阳很着急。他急着询问此次海试飞机每天怎么训练,今后8天里做了怎样的日程安排。中航工业沈阳所党委***褚晓文比罗阳早登上“辽宁舰”几日,情况要比罗阳熟悉一些。
“刚登上舰,罗阳就赶上第一架次歼-15着舰。我们在一旁比比划划地说着,我向他介绍飞机怎么从舰上起飞着舰的,以及海风、航母对飞机的影响”,褚晓文回忆说,“他很心急,希望能一下子进入到工作状态”。
褚晓文曾嘱咐罗阳,上了“辽宁舰”,最好先认认门,这里太大了。但除了工作,罗阳对其他琐事都没怎么在意。
13时30分,上午海试飞行结束。罗阳并没有按照褚晓文交代的来熟悉“辽宁舰”上的生活,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
他想要尽快地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我来得晚,第一次上船,我对船不了解”,罗阳这样对褚晓文说。
输
11月19日至22日 晴 基建日
浩瀚的大海,一望无边。
此后的几天,是舰载机——歼-15海试飞行后要接受的例行检查,同时飞行人员也要进行基础的流程演练,“辽宁舰”也要进行适时的“体检”。
“辽宁舰”少了些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安静了许多。
孙聪罗阳在辽宁舰上
罗阳依旧停不下来。他想知道每一个细节,这源于他对歼-15,以及国防航空的责任。他向海军询问下一步海试飞行的工作要求;向部队询问今后对飞机制造的要求;向总设计师孙聪询问飞机试飞时还需要做哪些改进;向司令员和参谋长询问舰载机能否满足中国海军的需求。他在为下次随船海试做着准备工作。
四天满负荷的忙碌,舰上的人有目共睹。
作为研制现场的总指挥,无论是从企业几近于军事化管理的模式上来说,还是单纯的管理人数上来说,罗阳就是个将军,整个沈飞集团,还有部分沈阳601飞机设计所的员工,加在一起万余人的队伍都在他麾下听命。歼-15“飞鲨”研制团队,就是他的参谋部和智囊团,甚至是冲锋队。
然而,登上航母辽宁舰,罗阳身后的千军万马都没有了用武之地,辽宁舰再大,也是有限的空间。研制团队成员不可能出现在他身边,从某种程度上讲,此时的罗阳,几乎是“孤军作战”了。
2012年11月21日,罗阳在航母“辽宁舰”歼-15舰载机起降飞行训练现场
航母孤独地漂泊在大海上,所有的问题都靠他一个人解决,所有的数据都靠他一个人提供,所有的疑问都靠他一个人解答。歼-15首次着舰试飞前,所有的问题都要清理成零。他深知,航空是和平年代,唯一靠鲜血和生命训练出来的,宁可自己扒掉一层皮,也不能出纰漏。
千根针,万根线,都压到了罗阳一个人身上。
海风在刮,海浪在涌。一架架歼-15从天空掠过,俯冲向辽宁舰,触舰复飞,触舰复飞。罗阳站在舰岛上,仔细观察每架飞机在触舰那一瞬间的飞行状态。冬天的大海,比岸上还要湿冷。罗阳左手掐着记录本,右手握着笔,一笔一笔记录着。凛冽的海风吹僵了他的手,他还在坚守。
他手里拿着的记录本,记满了只有他自己才能看懂的数字和符号,像看宝贝一样,开会时带着,吃饭时也揣兜里。
每天晚上6时,航空例会和晚餐后,罗阳和褚晓文都要在甲板上走走。褚晓文说,身材高大魁梧的罗阳能走上10到12圈。“他在思考,思考着歼—15以及沈飞和中国航空的未来”。
输
11月23日、24日 晴 海试日
轰鸣。震得人心中翻腾。
舰载机——歼-15起落时巨大的轰鸣声牵动着“辽宁舰”上的每一个人。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没有完美的飞机,哪有完美的飞行?就像自己的孩子第一次走路,罗阳比别人更渴望,更期盼,甚至更焦虑。
上午9时03份,罗阳最牵挂的时刻终于来了,这一次,歼-15战机不再做蜻蜓点水式的触舰复飞,而是首次真实的着舰。
蔚蓝的天空,一架编号“552”米黄色歼-15战机飞临辽宁舰上空。罗阳擦净了眼镜片,让自己更加清晰地看它的孩子,怎样扑进母亲的怀抱。他仰着头,紧盯着战机,眼睛都舍不得眨,嘴里默默地念叨着:大转弯!放起落架!放尾钩!
500米,300米,200米,飞机越飞越低。歼-15在飞行员的操纵下,降低高度,调整姿态,瞄准航母,以260千米的时速俯冲下来,电闪雷鸣般地呼啸而落,发动机的轰鸣声,撕破了周围的空气,一股强大的冲击波,撞击着每一个人的身体。
起落架轻触甲板,“嘭”地一声,战机的尾钩精确地咬住第二道拦阻索,第一道着陆胎痕深深地刻在了“辽宁舰”的飞行甲板上。历经惊心动魄的2秒钟,滑行不足50米,战机戛然而止。
从歼-15出现在辽宁舰的上空,到完美的着舰,仅仅经历5分钟,几十吨的战机,从一只出山的猛虎变成了一个乖巧的孩子。
拦阻索在颤动,罗阳的心弦也跟随着颤动。尽管早已经胸有成竹,尽管模拟着舰实验毫无悬念。可是,那种期待,那种紧张,那种担心,一起挤压向他的心脏。
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
世界公认的舰载机的发展史,是用飞行员的鲜血写就的。失败与成功,有时只差一步。罗阳的使命,就是消灭这一步。
舰载机——歼-15,中国国防的期盼,全世界在瞩目。歼-15海试,不能失误,更不能失败。
罗阳和他的“飞鲨”团队始终奉行着,一手托着国家的巨额财产,一手托着战友的生命,再沉也要挺住。
罗阳画像,出自《故事会》2018年9月上刊
“552”号米黄色歼-15战机,干净利索地着舰了,停歇片刻,而又优美潇洒地滑行着,折叠起鸟儿一般的翅膀。
50分钟后,第二架歼-15呼啸着俯冲而下,又是一次完美着舰。
11月24日,歼-15和“辽宁舰”默契地配合着,又有三名飞行员相继从容着舰,随后又滑跃起飞,一次又一次完美地联合演练。
这场天地之合,震撼人心的钢铁大戏,作为“飞鲨之父”的罗阳,却是真正的幕后总导演啊。
是他,将两者紧紧融合在一起。这美丽而雄健的一跃,实现了中国航空工业从陆地到海洋的跨越。
整个辽宁舰完全沉浸在亢奋的状态。没人再敢说辽宁舰是纸老虎,歼-15的成功着舰,已经宣誓了中国航母具备了形成作战能力的条件。中国有能力走向海洋,维护世界和平。
只有罗阳,在欢乐中保持着冷静和质疑,他五次来到舰载机的机舱,详细研究今后歼-15到航母上服役后,维修、拖动等各方面的实际问题。
他的眼光,始终凝视未来,凝视忧患,他在思考未来的预案。
医学家说,噪音与震颤,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重要诱因。
舰上的七天,飞机的轰鸣,就是召唤他的号角,就算是上刀山下火海,也无法止住他的步伐。许多次,他离轰鸣的飞机,仅仅相距十几米。
责任,让罗阳完全忽略了自己,忽略了背部的疼痛,忽略了呼吸的困难,心思完全绷在了歼-15。
24日下午1时,“辽宁舰”首批舰载机全部完成航母起降飞行训练,所有起落,十分完美,可是罗阳还是觉得有许多事情没有做,他不会放过各个部门的技术专家全在现场这个机会,与他们充分地交流、讨教,拜师,更加完善自己的飞机。
下午4时许,罗阳才有时间返回居住的舱室。从登舰到现在,他忙得还没来得及和妻子通过一次电话呢。操起舰上的电话,他给妻子打了过去,兴奋地告诉妻子,试验成功了,所有的任务都完成了。
无论是从丈夫的电话里,还是从刚刚听到的新闻中,妻子王希利都知道,丈夫刚刚做完了一件可以载入史册的事情,不知为什么,丈夫那种难以抵制的高兴却没有传染给她,却有一种莫名的忧虑挥之不去。
整理过一番笔记,晚8时,匆匆吃过晚饭的罗阳拿起小本子,又开始逐门拜访:推开试飞部门的房间,他询问飞行员的感受,查看飞行员的体征数据有哪些变化;找到雷达系统的工作人员,他咨询雷达的工作状态,导航与陆上试验区有什么不同……
直到所有的问题都问到了,罗阳那颗绷紧的心弦终于放了下来,紧张的身体也随之松弛下来。捆绑他心脏的那无形的拦阻索,却猛然跳起,趁机兴风作浪。罗阳还是忍痛安排好了明天在大连举办的庆功会。
夜深了,疲惫至极的罗阳终于扛不住了,把自己的身体丢在舱里的床上。在他的潜意识中,睡一觉就好了。这么多年,睡觉就是罗阳的奢侈品,711工作制(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十一个小时)已经是常态,724的工作方式(一周二十四小时吃住在岗位),每个月至少也要拼上这么一回。
艰难的日子都挺过来了,这点疼算什么。
输
11月25日 阴霾 返航日
成功,离舰,鲜花。
人们在拥抱,在欢呼,在庆祝。
欢迎的人群中,沈飞集团党委***、他的老搭档谢根华在,褚晓文也在。可是他们在甲板上没有看到老罗,再往甲板下面看,看到了孟军、孙聪。褚晓文说,罗阳是最后才下来的。
9点04份,舰上的人差不多都下来了,罗阳才出现在大家的视野。
罗阳显得有些疲惫,他没有和身边的人拥抱,没有像他们那样激动。他只有淡淡的微笑,略带疲惫的微笑。谢***感到有些意外,询问着,到底怎么了?罗阳不想多说话,浅淡地回了句说,有点儿累。
从离舰上岸到登车离去,短短的一段视频成为他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幕。
2012年11月25日12时48分,罗阳的生命永远地定格了。我们的英雄,罗阳,就这样,卸下重负,安静地离开了人间。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功名利禄,只有脚踏实地,用智慧,用汗水,用生命去实干兴邦。
舰载机——歼-15成功起飞,而罗阳却倒下了,不再起来。送别罗阳的人说,他的遗容很安详。
第一时间从沈阳赶来的妻子王希利,看着对他不理不睬的丈夫,撕心裂肺地喊着,我把一个活生生的人送出去的,你们就把一个躺着的人还给了我?
事实就这样残酷了,残酷得让人都无法接受,超负荷的透支,让罗阳一辈子干了两辈子的事儿,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苍天让他休息去了。
大家除了泪水,无言以对。
罗阳就这样走了,带着他未竟的事业,带着对歼-15的依恋,带着更多新型战机的不舍,遽然离去。
评价他是“民族的脊梁”
罗阳同志不幸因公殉职,我谨致以沉痛的哀悼,并向他的家人表示深切的慰问。罗阳同志秉持航空报国的志向,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英年早逝是党和国家的一个重大损失。要很好地总结和宣传罗阳同志的先进事迹,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罗阳同志的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有关方面要妥善照顾罗阳同志的家人。
—— 2012年11月26日
在参加2013年全国两会辽宁代表团审议时,再次提起罗阳。他说:“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五十载韶华匆匆
三十年献身航空
1978年
他风华正茂、入读北航
就读于飞机设计专业
研究飞行舱里的生命保障系统
“班里学生年龄悬殊,他只17岁,是班里最小的小弟弟。他热爱学习,数一数二的用功。甚至,教室的桌椅陪伴着这个苦心孤诣的求学者度过了大年三十。”
——罗阳的班主任李敏老师
“记得在班上罗阳属于年纪比较小的,但他学习非常踏实认真。罗阳的毕业设计从第一稿开始就完成得非常出色,他设计的图纸基本上都能直接应用到工程实际上。工作后取得了那么多的业绩,几次会上接触,他总是那么忙。”
——王浚院士
王浚院士是罗阳本科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王老师,国家有这么多任务,忙是应该的;不过,您永远是我的老师。”这是罗阳留给他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每每想起,都使王院士感到心疼。
四年里
他悬梁刺股、日日寒窗
用优异的成绩打下厚重的人生底色
罗阳大学本科四年的成绩单
1982年
他学有所成、北航毕业
被分配到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三十年兢兢业业
他用一生践行了“埋头苦干,献身航空”的使命担当
他用一生诠释了“空天报国,敢为人先”的北航精神
三十载恪尽职守
他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用辛勤和汗水竖立起了“蓝天铸剑”的丰碑
用生命践行了“航空报国”的人生价值
“我们最大的追求就是通过我们的努力,使我国的先进战机能够早日装备部队,使我国的国防工业能够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罗阳
斯人已去,但他一生中,那些默默无闻地拼搏奋斗、献身国防的岁月,将被铭刻在莘莘北航学子心头,永志不忘;那些闪耀着金子般光辉的精神与意志,将永远活在一代代北航人的心中,薪火相传。
斯人已逝 精神永存
英雄虽然离我们远去
可是他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
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
矢志不渝、航空报国的理想信念
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
恪尽职守、忘我奉献的崇高品德
严于律己、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
在新时代的今天仍然值得我们不断学习!
罗阳牺牲后,我校通过组织学习罗阳同志精神座谈会、主题党日活动、感动北航评选、先进事迹报告会、罗阳事迹图文展等多种形式,沉痛哀悼、深切缅怀罗阳。
2013年,北航师生原创音乐剧《罗阳》作为《共和国脊梁》系列登上舞台,罗阳精神用另一种形式活在了人们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航空人追梦逐梦。
在北航沙河校区的体育馆里,《罗阳》剧已成为每届新生入学教育的必备环节之一。
音乐剧《罗阳》剧照
“
师兄,我是小海,在剧中饰演您。其实我接到任务以后挺紧张的,演了这么多场,一点劲都不敢松。回想起演出曾到过的地方,大幕拉开和音乐响起的每一个瞬间,我就好像在追寻着您的足迹,重新上了一次大学。从您这里,我学到的是作为一名北航人对国家的忠诚,学到了对梦想的坚持,更学到了对祖国航空事业的责任与担当。
——音乐剧中罗阳扮演者 海星朔
人活到什么样的境界才能真正为了大义而罔顾生死?我没想通,现在也没想通。这也许是作为小人物的我的悲哀。您也许站在我一辈子无法企及的高度。我目前也只能说着我会努力这样的话语,但是,希望您的事迹时时刻刻鞭策我,让我不至于落后太多。
——学生观众陈明亮
”
2017年,罗阳逝世五周年之际,北航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在北航艺术馆推出“精神的传承”北航杰出人物事迹绘本作品展。以罗阳为代表的北航人的优秀事迹感动了一位又一位来观展的北航师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