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小时出舱活动刷新中国和世界纪录,航天员如何在太空中生存?
北京时间2024年12月17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成功书写了中国航天史上又一壮丽篇章——圆满完成首次出舱活动,并以长达9小时的卓越表现,再次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出舱活动时长纪录。这9小时不仅创造了新的历史,还打破了美国航天员之前保持的8小时56分的世界纪录。值得一提的是,参与这次出舱的两名航天员中,蔡旭哲是1976年出生的,算是相对年轻的航天员。然而,宋令东则是1990年出生的,他在第一次出舱便打破了世界纪录,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90后的风采与实力。那么问题来了,9个小时的出舱活动到底有多么不易?航天员们在太空中究竟经历了什么?氧气、水源、食物、甚至是如厕问题,他们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在普通人眼中,航天员在太空舱外“蹲”上9小时或许显得有些难以理解,甚至觉得似乎只是单纯的“漫长等待”。但对于神舟十九号的航天员来说,这9小时并不是时间的无意义消耗,而是一次具有重大科学、技术和战略意义的精密任务。自从我们开始建设空间站以来,航天员每次出舱的时间几乎都在8小时以上。这是因为出舱活动的任务繁多,通常可以分为三大类:安装新设备、检查旧设备和测试新设备。这些任务都非常耗时。安装新设备包括很多工作,比如安装机械臂、监视相机、装甲板等零件。这些设备不仅要确保安全可靠,还必须经过精确的调试,以保证在未来的任务中能够顺利使用。检查旧设备同样费时费力。航天员在出舱时,往往需要站在机械臂上,对空间站的外部进行全面巡查。他们会用相机仔细记录外表面,检查是否有撞击痕迹。
在地球上,氧气是我们生存的基础,我们随时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但在太空中,氧气的获取与管理却需要依赖复杂的生命支持系统。航天员在进行舱外活动时,必须确保氧气供应的稳定性,而这一点在9小时的活动中尤为关键。神舟十九号的航天员所穿的舱外活动服内,配备了独立的氧气供应系统。每个航天员的背包中都装有高压氧气瓶,这些氧气瓶能够为航天员提供数小时的氧气支持。在执行出舱任务时,航天员需要时刻监控氧气的使用情况,确保氧气供应不会在任务过程中耗尽。随着任务的进行,航天员会通过舱外活动服上的显示屏实时监测氧气的剩余量,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此外,舱外活动服的设计考虑到失重环境下氧气的扩散问题。通常,氧气会通过背包内的管道系统流向航天员的呼吸面罩,以保证航天员能够平稳呼吸。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氧气会逐渐被消耗,因此每次出舱任务前,航天员都需要仔细计算并确定所需的氧气量,确保活动期间的安全。
在地球上,我们使用厕所的原理依赖重力的作用。尿液和排泄物由于重力的牵引自然流向厕所的下水道。但在太空中,尤其是在失重的环境下,重力的消失使得这一常规机制无法适用。在太空舱中,液体和固体物质将不再按预定方向流动,水和排泄物会像气体一样四处漂浮,这不仅极其不便,且会造成潜在的安全隐患。因此,如何在无重力环境下有效地管理和收集排泄物,成为了设计太空厕所的首要任务。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航天员在执行任务时通常会穿戴专门设计的排泄设备,确保排泄物能够安全地被收集和储存,而不影响舱内环境或航天员的正常工作。在神舟系列任务中,航天员采用的是高科技设计的尿袋和便袋。这些袋子不仅具备高密封性,还能在零重力环境中保持稳定的结构。尿袋的设计非常精巧,它通过吸引力的原理,将尿液从航天员体内引导进袋子,并确保液体不会四处飘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