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 《赳赳大秦》"剧本"如何变成"图纸"
近年来,红火的演艺市场带动了文旅消费升级,随着各类演出的爆火,各地也在不断新建剧院。这些崭新的建筑不仅为演出提供了更好的场地,也成为不少城市的新地标和文化景观,塑造了城市气韵,展示着城市繁华。
11月8日,全国首个超大型秦文化主题演艺《赳赳大秦》剧场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获得“最大的剧院舞台”称号。这座被誉为“历史里长出来的剧场”是如何建成的?让人十分好奇。
“剧本”成“图纸” 剧场为演出量身定制
陕西文化艺术博物院项目,位于西安市阿房宫遗址东侧,沣东大道北侧,天台路西侧。整体项目占地面积1450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2501平方米。其核心建筑《赳赳大秦》剧场,建筑高度23.9米,有地下两层、地上三层,是亚洲最大室内沉浸式剧场、全球首个行进式高科技剧院,从建设之初就尤为引人瞩目。
“这个项目与以往其他的剧院类项目最大的区别是,先有剧本再有剧院。简单来说,就是为了一场演出‘定制’了一个剧院,所以‘院’的建设要围绕‘剧’来进行。”项目承建单位陕建三建集团陕西文化艺术博物院项目技术总工高宇巍说。
按照剧本设定,《赳赳大秦》剧场的演出舞台应划分为四大空间,六大演出场景。采用推进式沉浸观演形式与360度室内实景舞美,使整个舞台将化身为一座移动的“秦朝战车”,让观众席在演出中随剧情发展向前行进,瞬息穿越两千年。
为了完成剧院建设这场“演出”,项目的基坑施工阶段,在深13.5米,长220米、宽66米的大基坑中,又划分出了4.9米、5.2米、7.05米、8.2米……共计11种深度,且大小各异的小基坑。“这种‘坑中坑’的基坑处理方式在施工中很少见。运用到这里,就是为了使不同规格的基坑,在后期能够满足不同升降舞台的功能需求。”高宇巍说。
藏在基坑中的升降舞台建设完成后,位于基坑之上的观众席如何能够凸显“沉浸式”?陕建三建集团陕西文化艺术博物院项目经理杨晓伟介绍道,剧院内部设置了1500个沉浸式滑动座椅,观众在演出进行过程中,可坐在“秦朝战车”上跟着故事情节、空间场景同步行进,看到“秦瓦兵器在头顶飞过”“芦苇竹简在指尖流连”“兵马俑在脚下破土而出”,达到前所未有的“五感”体验。
古今结合的幕墙 讲述城市文化故事
据了解,陕西文化艺术博物院项目一期于2022年3月动工,2024年9月项目部分单体交付使用,目前,项目二期正在建设中。
自9月27日,超大型史诗幻境演出《赳赳大秦》全球公演,项目一期正式投用,全新的建筑不仅承载着重要的文化符号功能,也展示了中国剧院建设的卓越实力,成为一张展示城市形象和文化的新名片。
的确,陕西文化艺术博物院项目之所以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其本身的魅力不言而喻。站在剧院之外,眼前出挑的屋檐、厚重的夯土、透明的玻璃,仿佛将人一下拉进了时空隧道,身临其境地感受波澜壮阔的大秦时代。
“项目核心建筑的外幕墙采用古今结合的方式打造,选材多样又考究。”杨晓伟说,组成幕墙的玻璃、阳极氧化铝板、GRC混凝土挂板,每一块都拥有唯一的尺寸和造型,没有任何两块完全相同,以传统施工技术衡量,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项目依托“BIM+智能建造”的应用,完成BIM模型构建,运算生成每一个板块的加工数据、每一个角点的坐标位置,参数化设计,数字化生产,机械化安装,智能化控制,让一切都变得井井有条,使所有板块严丝合缝、分毫不差。
正如杨晓伟所说,陕西文化艺术博物院项目中的建筑外墙可分三部分,最下面的是夯土台,每一面夯土墙都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种文化,它们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诉说着过去,迎接着未来。夯土台之上,是极具现代特色的折线形玻璃幕墙,透明的玻璃材料,将建筑外墙与室内空间相互融合,营造出一种开放、通透的视觉效果,透过灯光,剧院内的巨型《大秦赋》浮雕清晰可见。最上面的屋檐部分,采用阳极氧化铝板呈鱼鳞状布置,让整座建筑更富立体感和层次感,在灯光的加持下,给建筑也带来多样化及可变性。
如今,像陕西文化艺术博物院项目这样,外观犹如一件艺术品的剧院建筑在西安越来越多,并且已深度融入西安的城市血脉之中。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一场演出奔赴西安,观众为演出而来,通过观看演出、欣赏建筑,感悟西安悠久的历史,体验西安人文氛围,也会越来越爱这座有文化、有魅力的城市。 首席记者 龚伟芳
更新于: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