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的来历
何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传说帝舜南巡苍梧之野,曾寄宿在何氏部落。何族的来龙去脉不太清楚,具体分布地点也是个谜,据东汉王符《潜夫论》中说:“归姓胡、有、何……此皆大吉(太古)之姓也。”按王符的说法,何氏出自归(夔)姓。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山东邹平市丁公遗址出土了一枚刻有文字的陶片,李学勤考证为:何父以夔犬。何、夔并列,估计两者确实有关系。此陶片的年代为夏朝时,推测该地在夏时有一支何氏族人在此定居。相关何族的传世铜器不少,比如商周时期的“何尊”、“何父乙卣”、“何父癸卣”、“何馬觚”、“何爵”等等。
丁公陶文
“何”的甲骨文看上去像“一个人肩上扛着戈”的样子,不知是正在操练还是出征途中,反正给人一种雄赳赳气昂昂的感觉。但这恐怕不是“何”的本义,“何”的本义可能跟“荷”有关,荷是一种水生植物,就是莲藕,肩上扛着的可能是“锄”,何氏族人扛着锄去挖藕的象形。有说法认为早期何部族遍地莲藕,族人以食藕为生,手持长锄或肩扛长锄去挖藕是何氏部族的生活写照。故“何”成为该族族名,并引申出一层“扛”的意思。又有说法认为何人是最早发明扁担的部族,《说文解字》说:“何,担也。”,肩扛的意思,成语荷枪实弹,投袂荷戈都跟军事有关,可见荷通何,“荷”向军事用词的演变是后来的事,现在“荷”仍具备何“肩扛”的初始意义。
何的甲骨文
据推测,何氏部族族系庞大,势力很强,立国较早,到商朝时已成一方强国,成为商的死敌。卜辞:“贞:令良取何。”良,商代良方,效命商王,何方大概在武丁时被彻底征服,成为商的附属国。商王在何地辟有田猎,并分派大量的刍和羌在何地劳动。“丁巳卜,争贞:乎取何刍。”、“贞:何不其以羌。”这些卜辞说明商王将大量何人发配为何刍或羌,为其搞生产或者充当牺牲品,何刍受不了无休止的体力劳动,经常有逃跑现象。何方族系繁多,族人骁勇善战,要管理这些族人必须得有武装。卜辞:“贞:令宁以射何必卒?”、“戍何弗雉王众?” 戍何、射何,戍和射都是军事上的用词或武官官职名,说明何方配有商王的部队,一用来管束那些搞生产劳力的何刍,以防造反;二用来防御他国入侵。因为何地还会经常遭遇附近强族的攻击,卜辞“壬辰卜:方其敦见何?”、“贞:方其敦见何?”这里的“方”应指方方,方方是个擅战之国,势力范围较广,一直跟商王朝作对,敦是侵犯之意,方方入侵何方。
何尊
何方在商朝后期与商王关系比较融洽,卜辞中经常出现“何贞”,即贞人何,负责替商王占卜。何方的结局又显得扑朔迷离,商末大板荡时其最终去向不得而知。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陕西宝鸡出土了一件铜器“何尊”,122字铭文详细记载了周成王筹划营建东都成周(洛阳)的事,对武王进行了隆重的祭祀,并在京室中赏赐了宗小子何(宗小子何可能主持了这场祭祀),铭文证实该器物为一个叫“何”的宗小子所有。商周时代的“小子”较为复杂,没有特定的说法,一般有官职或非官职之分,但纵观甲骨文或铜器中的所有“小子”,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受到天子的特别宠幸,有资格担任主祭或其它重要职务,也有天子对宗室或非宗室下属的亲昵称呼。但“小子”必定是该支族氏的大族长或该诸侯国的国君。“何尊”铭文记载了周王对来京觐见天子的何小子的一段训诰,类似《尚书·酒诰》中文王对小子的诰教,可以确定该宗小子是该支何族的大族长或者何国的国君,该支何族或何国必定与商代何方有承续关系。
何尊铭文“中国”
不过这个宗小子何是与周王同宗的姬姓还是商代何方其中的一支已经无法确定。“何尊”有铭文:“昔在尔考公氏,克逨文王。”大意是昔日你(何)的祖先追随周文王。根据铭文,商末时这个何的祖先曾效命于文王,可以推测,商末何方有两种结局,一种是投靠了周文王,何人利用其军事上的优势为周部族灭商立功受封,与周人保持紧密联系;另一种是何方坚持维商,被周人所灭,故地改封为追随文王灭商的周宗子弟,无论哪种,何国在西周时还存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何尊”是至今“中国”一词的最早出处,不过当时的“中国”范围仅仅指以成周洛阳为中心的伊洛流域。铭文中有“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大意为以此地(洛阳)作为天下中枢,辐射四海,统治万民。
文/堰风
殷商古国——刚国,刚器证明周初东夷叛乱时曾受到成王的奖赏
更新于:3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