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五年后小城市和大城市区别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高中毕业生尚在等待高考成绩的焦虑阶段,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已经开始面临人生第一份社会工作的选择,去哪个城市、到哪个行业、从事哪个岗位的工作都成为反复衡量的要素。相对应的,各个城市为了吸引人才就业也屡屡出新具有诱惑力的政策,送钱、送房子、送户口、简化手续办理流程等等,竭尽所能地招揽人才。年轻人、年轻的人才是一个城市的“后浪”,代表着城市的生机和未来,各地出台政策对人才争夺的本质上比拼的是城市的吸引力,而人口增减亦是衡量城市吸引力的关键指标。如何吸引更多人口成为城市的一个难题,城市的制度环境和经济发展相对有吸引力,就能吸引更多人口流入,反之则会出现劳动力尤其是年轻劳动力的外流。
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凭借发达的经济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优质的公共服务与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着人才的持续流入;加上一线城市名校云集,直接增加了高素质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的可能性。一线城市已经形成了“人才流入与日俱增→带动了一线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崛起→城市的发展又吸引着更大体量外来人口的进一步流入”的良性循环,近些年来北京上海甚至在出台政策措施抑制人口流入过快增长,可见对一线城市而言,凭借城市本身的经济发展体量积累就已经站在了人才争夺赢面的最上层。
当北上广深过量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带来的交通拥堵、房价上涨、人们物质压力和心理压力过大等问题让居民生活品质大打折扣,以及一线城市各行业人才过度饱和时,“逃离北上广”的风浪流行,二线城市必然不会错过如此良机。优质的人力资本争夺正是二线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人才争夺大赛背后亦代表着二线城市的崛起。如今的二线城市争夺人才的政策不再仅仅局限于高端技术人才,近千万的大学毕业生同样是备受青睐的对象,政策着力点也放在了毕业生最为关心的户口、住房、创业扶持等多种实际需求上,“零门槛”落户、购房租房优惠、现金补助等措施基本成为标配。21世纪经济报道在今年7月做出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在2020年GDP强劲、有潜力的15座二线城市中,包括成都、重庆、杭州、武汉、西安、天津、苏州、南京、郑州、长沙、东莞、沈阳、青岛、合肥、佛山,其中西安在近3年以新增128.87万常住人口,排名15个二线城市常住人口增量第一位。常住人口增量连年提升的杭州,则以近3年117.2万的增量,排名二线城市第二位(注:对排名第一的西安来说,如果扣除最新纳入统计的西咸新区咸阳部分60多万人口, 2017年人口不会大幅增长。这样来看,近3年以来,二线城市的人口冠军是杭州,这也是排除被动人口增长之外,唯一一个近3年来常住人口增长超过100万的二线城市,杭州的常住人口增长是连年递进的。2017年,杭州的常住人口增长为28万,2018年这一数据达到33.8万,2019年这一数据高达55.4万。),而沈阳3年增长了3万、天津近3年以来出现常住人口实现负0.29万的增长,势头稍弱。可以看出尽管同为二线城市,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已经拉开了差距,这和各个城市的制度环境、就业环境、宜居程度呈正相关,未来的城市人口竞争可能是多方面的,包括就业、学业、置业的质量如何。
图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另外,也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选择回到三线及以下的城市,工作安稳、生活压力小、安家置业容易、创业成本低或者特殊行业性质要求是这部分人群做选择的主要因素导向。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各个城市生活的居民信息差被抹平,无论是在“一线”还是“三线”,网民们都能无缝地在同一个互联网世界“冲浪”,除开对城市发展程度、高精尖聚集优势的刚性需求,注重享受闲适生活的年轻人们回到“三线”不失为一个可以充分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好选择。
总之,适合自己的选择才是最好的选择,毕业后无论在几线城市工作生活,只要找到自己所热爱的事情,坚持不懈、勇敢地去完成它、享受它,都将是最成功的选择。
更新于:1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