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中国制造的硬核实力,铸就10项“世界之最”
文|Ziya Joymaker
编辑|超级工程记录 秋风
于广阔的伶仃洋海域之上,波涛翻涌间,悄然孕育着人类工程智慧所铸就的非凡奇迹。试想,一条宛若巨龙的壮阔构造,在苍茫的水域里曲折延伸,将两岸紧紧相连,编织出紧密相连的纽带。这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而是中国建设者用汗水和智慧铸就的现实——深中通道。
这座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正以其独特的魅力,震撼着世界。本期我们一同走进这座超级工程的建造过程。
伶仃洋,位于珠江口,水道纵横,船只穿梭,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域。然而,交通瓶颈一直困扰着两岸的互联互通。为了打破这一瓶颈,国家决定在伶仃洋上修建一条全长24公里的双向8车道高速公路跨海通道——深中通道。
西人工岛,深中通道的首要启动项目。面对伶仃洋海域复杂的地层条件,建设团队选择了港珠澳大桥曾使用的“钢圆筒快速成岛”方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57个直径28米、高35-40米、重达650吨的钢圆筒,在不平整、不均匀的施工海域地基上被稳固地嵌入海底坚硬的岩层之中。仅仅四个半月的时间,一座面积广阔、可与19个足球场相媲美的人工岛屿便在伶仃洋上奇迹般地崛起,这一速度不仅令人惊叹,更在全球快速建造人工岛屿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深中大桥,其前身被誉为“伶仃洋大桥”,在整个深中通道的建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确保全线工程顺利推进的关键要素。该大桥的主跨长度惊人地达到了1666米,若将两侧边跨纳入计算,其总跨度更是扩展至2826米之巨,这一数字无疑使其成为了全球范围内最大跨径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树立了新的世界纪录。这座大桥的建设过程无疑充满了挑战,但中国建设者从未退缩。
他们成功研发了一套集多功能静力限位与动力阻尼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并配套了纵向位移调控及梁端累积行程管理装置,显著增强了大桥的形变控制能力。他们在芯铝合金镀层中加入镁元素,提高了钢丝的耐久性,使得大桥在极端环境下依然能够屹立不倒。这座大桥是中国建设者的骄傲,更是开创世界桥梁建设的历史。
深中通道的海底隧道延伸约6.8公里之深,其中沉管段占据了五千多米的长度。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程奇迹,它代表了全球在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领域所达到的最长且最宽的技术巅峰。将32个庞大的沉管精准地安置于海底,并实现它们之间的无缝对接,同时还要确保这一宏伟构造在长达100年使用寿命内,能够达到“滴水不渗”的卓越标准,其施工难度之大,不言而喻。
尽管面临重重挑战,中国建设者们从未退缩,他们巧妙地引入了北斗系统进行沉管的精密差分定位,实现了毫米级的精准控制。通过无数次的探索与不懈奋斗,他们最终成就了连续七节管节以毫米级精度完美对接的壮举。精度更是远远超越了设计所规定的误差界限。
坐落于东人工岛之下的,是一座别具匠心的水下互通立交体系。这座立交不仅在国内尚属首次,更是高速公路建设史上的一个大胆创新。其最为关键的作用在于,借助机场枢纽下的水下互通立交结构,实现了深中通道与广深沿江高速公路、宝安国际机场、大铲湾港口以及大空港区域之间的高效交通衔接。这一富有创新性的设计理念,成功地破解了交通拥堵的难题,大幅度提升了交通转换的流畅度与安全性。
深中通道的顺利通车,显著优化了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网络,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同飞跃,更标志着中国在桥梁建设领域取得了又一辉煌的历史性突破。这座超级工程背后,是中国科技创新的生动体现,更是中国制造的硬核实力的展现!
更新于:2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