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之最

朱光亚:科技众帅之帅,为核弹“三出北大”

2024-10-17 11:03科技之最

60年前的今天,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声“东方巨响”之后,中国又接连研制成功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在一穷二白、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创造“两弹一星”奇迹的背后,是无数“干着惊天动地事,做着隐姓埋名人”的科学家。“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近日,“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之子朱明远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报国讲坛”上,深情讲述了父辈以身许国的燃情岁月。在这个特别的日子,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致敬功勋科学家,致敬“两弹一星”精神。

——编者

“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组委会这样评价朱光亚。“这件事”用朱光亚自己的话说就是“搞中国的核武器”。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称朱光亚是“两弹研制中科技的众帅之帅”。“不过,父亲自己却不这么认为。”朱光亚之子、***原总装备部系统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朱明远说,朱光亚认为自己在中国核武器早期研制工作中所起的作用,“犹如一个瓶子口。上面的方针和下面的意见,都要经过我这个‘瓶子口’来承上启下”。

在国防科技同行们心目中,朱光亚这个“瓶子口”以其深厚的科学功底、卓越的科研组织领导才能,“指挥着千军万马的科技大军奋勇前行”。

“实现中国人的‘原子弹之梦’是父亲早在赴美求学时就有的梦想。”朱明远说,1946年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核物理专业博士学位期间,朱光亚选择了实验物理学方向,又选择了一位精力充沛、动手能力强的年轻副教授做导师,为的就是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父亲一听到新中国诞生的消息,就立刻决心回到祖国。”朱明远说,父亲当时还牵头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并将有52位同学签名的信寄往《留美学生通讯》刊登。他自己则拒绝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救济金,并登上了驶向新中国的“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回国仅4天,25岁的朱光亚就站在了北京大学物理系的讲台上。

这是朱光亚第二次进北大。朱明远回忆,父亲一生中,曾有过“三进三出北大”的经历,每一次的“出”都与中国的核武器相关。

第一次是1946年带着“学习原子弹制造技术”的任务赴美留学。

第二次则是在北大任教两年后的1952年4月,赴朝鲜担任板门店停战谈判代表团秘书处翻译。1955年,朱光亚回到北大筹建物理研究室,任务是尽快为我国原子能科学技术事业培养专门人才。

第三次离开北大是1957年2月,他前往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任中子物理室副主任。

朱明远说,从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算起,“父亲参加和领导了我国全部40多次核试验的全时段和全过程,其中30多次都亲临现场”。

1971年12月30日,我国在核试验基地进行了一次小型的氢弹引爆弹原理性试验。试验过程中发生了惊险一幕:当时,执行空投核弹任务的“强五”飞机在试验场区上空做了三次甩投动作,都没有将核弹投出,飞机油料将尽。

危急关头,指挥所内众说纷纭,有一部分人的意见是命令飞行员跳伞,让飞机在戈壁滩坠毁。作为现场最高指挥员,朱光亚经过审慎思考,作出了飞机“带弹着陆”的决策,而且他自己坚持不进防空洞,在指挥所坐镇指挥,直到飞机安全返航着陆。

朱光亚之所以能在紧急关头果断拍板,除了对核弹及其引爆系统的基本原理了如指掌,试验前他还预先安排做了大量相关试验,设计了飞机带弹着陆的预案。“这与父亲贯穿一生的严谨、踏实作风密不可分。”在朱明远的记忆里,父亲的言语里从来没有“大概”“可能”“运气”这样模糊不清的字眼。

据朱光亚的老师们回忆,朱光亚在高中时代的物理作业就书写规范、非常整洁,“可以交给书店作为物理课本使用”;在西南联大求学时,他的数学考卷答题过程严谨、清晰、精确,想扣掉一分都很难;留美期间,美国教授评价“阅读朱光亚的考卷是一种享受”。

曾师从朱光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徐銤回忆,“朱先生讲课相当细致,任何试验都是从原理讲起,实验怎么做、数据怎么处理或有什么用处,都讲得非常清楚”。终其一生,朱光亚无论工作多么繁忙,经其手的文件文章必定认真细致地修改,甚至标点符号都会一一订正,全力使文字表述目的明确、逻辑清晰、用词准确、数据可靠。

做过中国科协当家人、也领衔过中国工程院,“父亲在任何时候都严于律己,坚持艰苦奋斗。”朱明远提到,1994年6月,朱光亚出任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时,工程院的工作基础几乎为零,甚至连办公场所都没有。“父亲带领初创团队,以‘创业者’的激情,将工程院各项工作引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而且,朱光亚一直认为,院士既不是职务,也不是职称,不宜作为称谓。

在朱明远的心中,朱光亚更是个好父亲。“当时父母鼓励小学文化的我考大学,父亲辅导我数学和物理,母亲辅导我化学。一年恶补六年的中学课程,连课本都是他们自己新编的。”后来,朱明远攻读了父亲帮自己选定的计算机软件专业。

新疆马兰是中国的核试验基地,也是朱光亚最为熟悉的地方。“2005年9月,父亲退休后,第一次带全家去了马兰,也是他最后一次去。”朱明远说,根据父亲的遗愿,他的骨灰被分葬在八宝山和马兰,其中八宝山的墓碑用了蘑菇云的意象。

文:许琦敏 刘琦

图:除注明外均受访者供图

编辑:刘琦

更新于:29天前

猜你喜欢

  • 科技之最

    沉甸甸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超级工程”里的全球率先丨致敬广东科技脊梁②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丨温柔通讯员丨粤科宣今年6月,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北京揭晓。其中,“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斩获沉甸甸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一重磅奖项的背后,则是数万名建设者披荆斩棘,不断突破一个个技术难题,勇创世界桥梁史奇迹的故事。“港珠澳大桥是国家工程、国之重器,其建设创下多项世界..

    2024-11-15
  • 科技之最

    2025,最可能在中国亮相的创新医疗“黑科技”,都在这里了

    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进博会”)缓缓落幕。在历年都备受关注的医疗器械展馆,今年总共集结了全球超过260家企业参展,全球10大医疗企业、11家世界500强制药公司悉数亮相。对于这些跨国医疗企业来说,这里一直是“创新的风向标”,不少未正式获批的产品都受益于进博会的溢出效应,加速在国内的上市进程。去年..

    2024-11-15
  • 世界上最科技的减肥芯片,再也不用担心自己肥胖了

    六名病态肥胖的美国人已同意参加斯坦福大学的一项脑芯片临床试验,当他们考虑食物时,这种脑芯片会产生微小的电击,以阻止他们产生吃东西的想法。科学家给过胖者植入脑芯片:想吃东西就电击你据悉,这种微芯片最初是为了帮助患有癫痫症的人而开发的,被称为响应性神经刺激系统(RNS)。它被编程为监测癫痫发作的早期迹象,..

    2024-11-15
  • 世界第一款智能化背包,科技巨头与时尚ysl强强联手

    随着跨界风逐步流行开来,一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也开始有了交集。科技巨头谷歌公司就经常“跨界”到其他领域推出单品。先前曾和里维斯合作,而这次再度同时尚品牌YSL合作推出新款单品。早前谷歌与Levi's合作推出所谓的“智能牛仔裤”,谷歌在其面料中加入了可水洗的导电材料以让牛仔裤表面拥有可触控能力,用户可在不..

    2024-11-13
  • 虫洞的最科技—或许可以穿越啦

    地球科技国际研讨机构的天体物理学家埃里克戴维斯以为,回到过去是或许的。他说,需求的便是一个虫洞,它是穿越时空的理论通道。 戴 维斯说:“你能够经过可穿越的虫洞前往未来或回到过去。” 报导指出,从来没有人证明虫洞的存在,即使虫洞被发现,它也或许非常小,连人都无法穿过,更何况宇宙飞船。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

    2024-11-13
  • 机械之最

    闫妮机械姬:科技与魅力交织的科幻新象

    大家期待已久的市集cos终于出现了,看到这个新妆造是不是超级惊喜,有无数令人惊叹的形象,而闫妮所塑造的机械姬造型,宛如一颗独特的新星,散发着别样的光芒,引领我们踏入一个充满奇幻与科技感的世界。 闫妮的机械姬造型首先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她那冷冽的金属质感肌肤,仿佛是由最精密的机械打造而成。每一寸线条..

    2024-11-12
  • 科技之最

    以科技之光照亮未来之路——第十二届中国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回眸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

    川观新闻记者 刘宏顺 祖明远 绵阳观察 付江量子通信、九章计算机、行星际闪烁监测望远镜、爱因斯坦探针空间科学卫星等一大批“国之重器”让看热闹的观众目不暇接;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和航空航天等前沿技术成为内行看“门道”的焦点……11月6日到10日,四川进入“科博时间”,再次掀起一场科技盛宴。从一款创新样品到一套成..

    2024-11-12
  • 以科技之光照亮未来之路

    量子通信、九章计算机、行星际闪烁监测望远镜、爱因斯坦探针空间科学卫星等一大批“国之重器”让看热闹的观众目不暇接;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和航空航天等前沿技术成为内行看“门道”的焦点……11月6日到10日,四川进入“科博时间”,再次掀起一场科技盛宴。从一款创新样品到一套成熟技术,再到一个新兴产业,第十二届中国(绵..

    2024-11-12